详细内容

松漠跋涉: 辽金史学步

在历史的长河中跋涉:一部辽金史研究的深情告白

一、一部承续学脉的学术自白书
《松漠跋涉:辽金史学步》不仅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邱靖嘉的学术成果集结,更是一份跨越时空的师门对话录。书名中的“松漠”二字,源自其师刘浦江教授的代表作《松漠之间》,既暗合辽金政权发轫的松漠之地,亦隐喻着学术传承的薪火相续。作者以“跋涉”自喻治学历程,用“学步”致敬师门传统,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学术初心的坚守[1]。

书中收录的24篇论文、札记与纪念文章,犹如四重奏般交织出多维度的学术图景:
1. 皇权更迭的密码破译:首编聚焦辽金皇位继承制度,从阿保机“燔柴礼”到金初勃极烈会议,解码北方民族政权独特的权力交接逻辑。
2. 军政制度的显微剖析:第二编以《辽史·百官志》校勘为切入点,揭示契丹“捺钵”制度对草原-农耕二元治理的创造性转化。
3. 学术星火的温情传递:第三编追忆刘浦江教授的治学精神,将《辽史》修订工程化作薪火相传的现代学术仪式。
4. 思想碰撞的智慧火花:末编札记书评中,既有对《天龙八部》历史原型的考据趣谈,亦不乏对当代辽金史研究的深刻反思。

二、穿透纸背的学术锋芒
在《金初皇位继承中的“元谋十弟兄”》一文中,邱靖嘉抽丝剥茧地还原了女真贵族集团如何通过“共誓”传统平衡部落民主与君主集权。他以“誓约不是绳索,而是编织权力的经纬”为喻,道出草原政治智慧的精髓。这种将制度史研究与人类学视角结合的创新,恰如作者所言:“史学的显微镜不仅要看清制度的纹路,更要触摸到制度背后的人性温度。”

书中对《辽史·历象志》的天文分野考释尤为惊艳。作者通过比对契丹人“以星土辨九州”的实践,揭示出草原帝国如何将汉地分野学说改造为“天命所归”的政治符号。这种跨学科的探索,印证了其“历史研究应是打开文明基因库的密钥”的学术宣言。

三、照亮幽微的史学之光
《契丹捺钵制度中的生态智慧》篇堪称微观史学的典范。邱靖嘉从辽帝春捺钵时“海东青捕天鹅”的仪式入手,剖析出流动政治中心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精妙适应:“四时迁徙不是游牧民族的宿命,而是驾驭时空的政治艺术。”这般洞见,使沉睡的史料焕发出跨越千年的现实启示。

在追忆刘浦江教授的文章中,作者记述了师生共校《辽史》的细节:某个深冬寒夜,师生二人为“拽剌”官职的译音问题争论至东方既白。这种“较真”的学术态度,最终凝结为书中对《辽史·国语解》的数十处精校,让读者触摸到历史考据的温度与重量。

四、开卷有益的智识之旅
书中俯拾皆是的学术警句,恰似指引历史迷津的灯塔:
- “研究少数民族政权,既要走出‘汉化叙事’的舒适区,也要警惕‘反向民族主义’的陷阱。”
- “《辽史》的错简残篇不是研究障碍,而是通往历史真相的密码本。”
- “真正的学术传承,不是复刻导师的研究路径,而是延续那种直面史料死磕的精神。”

对于知识型读者,此书至少能带来三重启示:
1. 方法论启示:如何用“史料批判 人类学想象”破解制度史难题
2. 文明观照:从草原-农耕文明碰撞中理解多元一体国家形成
3. 学术精神:在量化考核时代坚守“慢功夫”治学传统

五、为什么值得放在你的书架上
这部论文集打破了专业论著的刻板印象,既有《金朝“监战”制度与宋金采石之战》的严谨考据,也不乏《〈天龙八部〉中的历史密码》的通俗趣解。当读到作者将萧峰的身世之谜置于辽朝后族政治的背景下剖析时,文学想象与历史真实的辉映令人拍案叫绝。

对于关注边疆史、民族融合史的读者,书中对“汉人枢密院”与“国论勃极烈”制度的比较研究,提供了理解多元中国的新视角。而《从“北朝”称谓看金元正统观》等文,更是为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学术注脚。



参考资料
[1] 新书 | 《松漠跋涉:辽金史学步》_研究_皇位-论文集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