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走军国:撕裂的战争记忆与未竟的历史追问
——读沙青青《暴走军国:近代日本的战争记忆》
一、核心思想:解剖军国主义的“暴走基因”
《暴走军国》并非一部简单的战争编年史,而是一把解剖日本军国主义“病理结构”的手术刀。作者沙青青以“战争记忆”为切口,追问近代日本如何从明治维新后的“优等生”蜕变为军国主义的“暴走机器”。书中贯穿两条主线:一是军国主义思潮的意识形态建构,从“武士道精神”到“八纮一宇”的狂热口号,揭示日本如何通过文化叙事与政治动员将侵略合理化[2][5];二是战争记忆的当代形塑,剖析靖国神社参拜、教科书争议等事件背后,日本社会对历史罪责的逃避与重构[1][7]。
正如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所言,本书融合历史学、图书情报学与文化研究的跨学科视野,既呈现了档案文献的“硬核”考据,又通过电影、动漫等文化符号解码军国主义的深层渗透[7]。这种“立体化”的研究方法,让读者得以窥见一个民族如何在集体记忆的撕裂中反复挣扎。
二、内容脉络:从“最漫长的一天”倒叙百年狂飙
1. 终局时刻的镜像(1945-1931)
全书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最漫长的一天”开篇。作者通过裕仁天皇的《终战诏书》原稿、陆军大臣阿南惟几的切腹遗书等档案,展现权力核心在历史转折点的犹疑与癫狂。这种倒叙手法极具戏剧张力:当读者先目睹军国主义的崩溃结局,再回溯其崛起过程时,更能体会历史宿命般的荒诞[4]。
2. 暴走引擎的启动(1904-1936)
- 日俄战争(1904-1905):书中披露旅顺203高地争夺战的细节,揭示“武士道”与“近代化”的畸形结合。日军参谋本部为测试新型火炮,竟将士兵当作“人肉标靶”,这种对生命的蔑视成为军国主义的早期征兆[2][4]。
- 九一八事变(1931):石原莞尔等少壮派军官策划的“下克上”行动,暴露了军部与政府的权力失衡。书中引用石原的私密日记:“日本必须像癌细胞一样扩散,否则将被国际秩序吞噬”[2],赤裸裸的侵略逻辑令人脊背发凉。
3. 全面失控的深渊(1937-1945)
通过南京大屠杀期间日本士兵的家书、随军记者拍摄的未公开照片等史料,作者还原了军国主义巅峰期的非理性状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二二六政变”(1936)的再解读:青年军官高喊“昭和维新”发动兵变,却加速了军部独裁——这种“以暴力反体制”的悖论,恰是军国主义自我繁殖的缩影[1][5]。
三、经典名句:历史褶皱中的刺眼锋芒
1. “不知我等是狂是愚,唯知一路奔驰。”
——“二二六事件”政变军官野中四郎的绝命诗,折射出军国主义者的病态使命感[2]。
2. “日本目前的状态就是与世界为敌,在东亚进行持久战,保持以战养战主义。”
——石原莞尔的战略构想,揭示侵略逻辑如何从“自卫”异化为“自杀”[2]。
3. “全力以赴做殊死斗争,即使意味着民族切腹,亦在所不顾。”
——美国驻日大使约瑟夫·格鲁的警告,预言了日本“暴走”的必然结局[2]。
四、推荐理由:一部穿透历史迷雾的启示录
1. 史料维度的突破
增订版新增“我不希望战争的历史被人遗忘”一章,收录近年解密的《木户幸一日记》《东条英机狱中手记》等档案。例如,东条在绞刑前写道:“我们不过是时代浪潮中的泡沫”,这种推卸责任的言辞,恰是日本战后历史观扭曲的预演[1]。
2. 现实关照的深度
作者在终章犀利指出:当代日本右翼将“和平宪法”视为“战败耻辱印记”,而左翼则陷入“原子弹受害者叙事”的悲情陷阱,两者共同导致对加害历史的回避[1][7]。这种分析为理解安倍晋三“修宪”动向、靖国神社争议提供了历史坐标系。
3. 研究方法的前沿性
书中运用图书情报学技术,对比不同时期教科书对同一事件(如南京大屠杀)的表述差异,量化分析“侵略”“进入”等关键词的出现频率,直观展现历史修正主义的操作手法[7]。
五、启发与感悟:在记忆的裂痕中寻找未来
读罢此书,最深刻的启示在于:军国主义从来不是历史的偶然产物,而是制度缺陷、文化异化与人性贪婪共振的结果。当沙青青带我们走进东京防卫省档案馆,看到泛黄的《战阵训》手册上“士兵应如樱花凋落般赴死”的训诫时,不禁惊觉——那些被浪漫化的死亡美学,至今仍在日本动漫、特摄片中悄然复活[7]。
更值得深思的是,书中多次提到一个细节:日本战败后,美国占领军为瓦解军国主义根基,曾系统性焚毁神道教经典与军事档案,却意外催生了“被掩盖的历史更值得探究”的阴谋论土壤[1]。这提示我们:历史真相的追寻,既需要勇气直面黑暗,更需智慧避免矫枉过正。
参考书目
[1] 活动 | 战争的历史不容遗忘 ——《暴走军国:近代日本的战争记忆》
[2] 暴走军国 - 图书 - 豆瓣
[5] 日本军国主义的阴影:一段不容遗忘的历史!-手机搜狐网
[7] “近代日本的战争记忆” - 暴走军国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