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舆论成为武器:波黑战争背后的「广告代理商」如何改写历史?
一、思想深渊:被公关操控的现代战争
日本非虚构文学奖得主高木彻在《战争广告代理商》中撕开了现代战争的隐秘维度——国际公关公司如何将舆论战升级为新型战争形态。这部作品以1992-1995年波黑战争为解剖样本,揭示了一个颠覆认知的真相:真正决定战争走向的不仅是枪炮,更是精心策划的媒体叙事[4][5]。
书中通过解密尘封的政府文件与当事人访谈,证实美国罗德公关公司曾帮助波黑政府构建"塞尔维亚大屠杀"叙事,通过CNN等媒体向全球输出极具感染力的影像素材。这种将战争包装为人道主义灾难的商业操作,直接促使北约介入战争,改写了巴尔干半岛的政治版图。
二、叙事迷宫:情报战的四重维度
1. 国家形象的商业定制
初生的波黑共和国以国家主权为抵押,耗资千万美元聘请专业公关团队。罗德公司为其量身打造"民主捍卫者"人设,将复杂的民族矛盾简化为善恶对决。作者披露的合同细节显示,服务内容包括:每周定制新闻通稿、培训政府发言人、策划白宫游说路线[5]。
2. 媒体战的蝴蝶效应
书中重现了1992年8月伦敦会议的戏剧性转折:公关团队提前泄露塞尔维亚战俘营照片,在《新闻周刊》刊发的集中营铁丝网影像,最终促使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770号决议。这些经专业筛选的视觉符号,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更具政治杀伤力[1][5]。
3. 真相的货币化流通
高木彻通过对比交战双方的媒体支出发现:波黑政府将60%的外汇储备用于国际宣传,而塞尔维亚仅投入3%。这种信息投放的悬殊差距,使得"种族清洗"叙事在西方社会形成认知垄断,甚至影响战后的海牙国际法庭证据采信[4]。
4. 战争记忆的永久编码
书中追踪了罗德公司设计的"波斯尼亚"品牌体系:从统一视觉标识到标准化伤亡数据模板,这套信息生产机制至今仍在影响学界对波黑战争的解读。作者犀利指出,我们熟知的战争史实,实则是经过商业加工的"定制记忆"[5]。
三、警世箴言:穿透谎言的认知利刃
「当摄像机成为比坦克更重要的战争机器时,真实伤亡人数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镜头前谁在流血」(引自波黑外交部媒体顾问手记)
「公关公司贩卖的不是真相,而是符合市场需求的悲剧剧本」(作者高木彻在书末结语)
「在CNN的时代,输掉媒体战的国家将失去为自己辩护的权利」(前南问题特使斯托尔滕贝格访谈)
四、现实镜像:照进当代的战争启示
在俄乌冲突中,乌克兰政府聘请美国公关公司炮制"基辅幽灵"叙事;巴以冲突双方在TikTok展开短视频舆论战——这些现象都在印证高木彻的预见:现代战争已演变为「认知基础设施」的争夺战[4]。
书中更深刻的启示在于:当商业机构掌握战争叙事权,人道主义可能异化为地缘政治工具。作者在2013年对罗德公司前员工的追踪采访显示,同一团队后来参与了利比亚战争的人道危机包装,这种叙事技术的跨时空复制令人脊背发凉。
五、思想航标:为何必读这部战争启示录
上海译文出版社将本书列为"理解21世纪新型冲突的钥匙",其价值不仅在于揭露历史真相,更在于提供解码现实的工具包。书中附录的《信息战识别指南》,教读者通过六个维度甄别媒体叙事中的操纵痕迹:
1. 情感符号的密集投放频率
2. 信源单一化程度
3. 数据可视化设计倾向
4. 人物形象的戏剧化塑造
5. 历史参照的隐喻系统
6. 解决方案的预设导向
这部斩获大宅壮一文学奖的杰作,以调查报道的严谨与文学叙事的张力,重塑了我们对现代战争的认知框架。当翻开最后一页,你不仅读懂了波黑战争,更掌握了拆解俄乌战报、巴以新闻的思想武器——这才是知识分子的现代生存术。
[1] 战争广告代理商
[4] 2023年,这28个出版品牌过得怎么样
[5] 老陈荐书-165、《战争广告代理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