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暗处寻光:黎紫书《流俗地》的温情与叩问
一、锡都浮世绘:一隅之地,众生百态
在马来西亚锡都的市井巷陌里,盲女银霞用指尖丈量着“楼上楼”社区的纹理。这座混杂着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的老旧组屋,既是故事的容器,也是马来西亚多元社会的微缩模型。黎紫书以盲人视角切入,让读者通过听觉、触觉和记忆的棱镜重新观察世界——印度庙的钟声与华人商铺的粤语吆喝声交织,咖喱香气与榴莲气息在楼道间碰撞,细辉家的电视机永远播放着港剧,拉祖书包里藏着泰米尔语课本[3][5]。
小说以银霞、细辉、拉祖三个孩童的成长为主线,串起社区数十年的变迁:从组屋拆迁到家族离散,从市井八卦到政治暗涌。黎紫书用显微镜般的笔触,将华人葬礼上的哭丧调、印度屠户的剁肉声、马来邻居的祈祷毯,织就成充满烟火气的南洋浮世绘。当银霞凭借超凡记忆力成为出租车调度员,她脑中浮现的不仅是街道地图,更是整个族群的生存图谱[1][5]。
二、暗室里的光:弱势者的生存哲学
“迦尼萨为何断了一根右牙?”这个贯穿全书的印度教隐喻,恰似银霞的生命注脚。作为先天盲人,她却在黑暗里炼就了更敏锐的感知力:能通过脚步声辨认十八个邻居,能在电话里听出乘客的焦虑,甚至帮助英国议员找回失踪的孩子。黎紫书在此打破“残障=苦难”的刻板叙事,银霞的盲不是缺陷,而是通向另一种认知的通道[4]。
书中金句“暗处有光,光中有暗”道破了生存的辩证。马票嫂在丈夫出轨后开起彩票档,用数字游戏对抗命运的无常;顾老师在政治迫害中坚持华文教育,把教室变成文化火种;连黑帮头目“大辉”也有替父还债的隐痛。这些被主流社会视作“流俗”的小人物,在作者的笔下获得了史诗般的重量。他们的挣扎不是悲情剧,而是充满韧性的生存艺术[3][6]。
三、时间的褶皱:非线性叙事中的命运交响
黎紫书采用蒙太奇式的叙事结构,将1970年代至千禧年后的时空碎片精心拼贴。开篇即是拉祖的葬礼,随后倒叙三人组的童年往事,中间穿插社区人物的独立篇章。这种打破时序的写法,如同将锡都的历史折叠成万花筒:华人迁居史、五一三事件余波、经济危机下的失业潮,都在个人命运中投下细密的阴影[2][6]。
最具匠心的当属“象棋”的叙事隐喻。银霞与拉祖下盲棋时,棋盘既是游戏场,也是命运沙盘。当拉祖被种族暴力杀害,棋局戛然而止;而当银霞多年后重摆棋局,逝者的脚步声仿佛仍在64格间回响。这种虚实交织的叙事,让个体记忆与集体创伤产生了奇妙共振[4][7]。
四、语言的炼金术:在地性与世界性的交融
黎紫书的语言如同南洋的榴莲——外壳粗粝,内里绵密。她大胆混用粤语方言(“阿嫂”“搞掂”)、马来语借词(“巴刹”“甘榜”)和印度教典故,却毫无文化猎奇感。当银霞母亲念叨“生盲妹不如生块叉烧”,当印度邻居用泰米尔语祝祷,语言的碰撞恰是族群共生的真实写照[1][6]。
书中堪称语言标本的段落,是银霞通过电话调度车辆的场景:“陈先生要去半山芭监狱?今日Jalan Pudu塞车,走Jalan Imbi多收两块钱。”短短两句,既显专业素养,又暗藏市井智慧,更透露出她对城市地理的非凡掌控——这是属于盲人的“看见”方式[3][5]。
五、文学启示录:在流俗处见神性
《流俗地》的珍贵之处,在于它改写了马华文学的叙事范式。不同于张贵兴笔下的雨林奇谭或黄锦书书写的移民悲歌,黎紫书将镜头对准菜市场、茶餐室、廉价组屋,在豆浆油条间开掘出惊人的精神深度。正如徐则臣所言,这是“风尘仆仆的历史和日常”,却让马华文学从奇观化书写回归到人性本真[6][7]。
书中“我们都是迦尼萨的断牙”这句偈语,道破了作者的创作哲学:真正的神圣不在庙堂,而在市井凡人残缺却坚韧的生命里。当银霞最终在盲人院教授象棋,当细辉守着父亲遗留的钟表铺,当马票嫂的彩票档变成社区情报站——这些微小的救赎,构成了对抗虚无的坚实锚点[4][7]。
经典名句摘录
1. “暗处有光,光中有暗,像迦尼萨的断牙,缺处生出智慧。”
2. “记性太好的人,连悲伤都比别人长久些。”
3. “楼上楼没有电梯,但人心里有。”
4. “盲人的世界不是黑色,是没有颜色的颜色。”
5. “流俗之地,最见神性。”
阅读启示:在时代的褶皱里打捞光
《流俗地》给予当代读者三重启示:
1. 认知的重构:通过盲人视角,我们得以挣脱视觉霸权,重新理解“看见”的多元可能。
2. 尊严的维度:在标签化盛行的时代,提醒我们每个“普通”生命都有史诗般的内心战场。
3. 记忆的政治:个人记忆如何承载族群历史,个体叙事怎样抵抗宏大话语的吞噬。
正如王安忆所评,这部作品“为马华文学注入了少见的温情”,但这温情绝非廉价的鸡汤,而是混合着汗味、泪水和茶垢的复杂滋味。当合上最后一页,锡都的市声仍在耳畔萦绕,仿佛银霞正用盲杖敲击地面,带我们走向生活更幽深处的光。
参考资料
[1] 黎紫书《流俗地》:在故事里寻觅人生的告别与重生
[3] 《流俗地》:重温温暖与伤痛交织的生命之旅
[4] 《流俗地》:即使身处黑暗,也要在暗里寻到天光
[6] 徐则臣评《流俗地》丨一头扎进风尘仆仆的历史和日常
[7] 论马华作家黎紫书《流俗地》的空间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