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而不立》:一所大学的脊梁如何撑起一个时代的天空
一、在血色中诞生的教育火种
1925年6月3日,圣约翰大学的中国国旗被粗暴扯下的瞬间,553名师生集体退校的脚步声,在上海滩敲响了近代中国教育史上最悲壮的乐章。正如书中所言:"这所大学从诞生起就带着伤痕,却让伤口开出了最绚丽的文明之花"[4]。光华大学的建立,不仅是五卅惨案催生的教育自救,更是一场文化领域的"淞沪会战"——在租界的文化殖民版图上,硬生生撕开了一道属于中国人的教育阵地。
从《申报》刊登退校声明到虹桥校舍落成,仅用四个月便实现"当年离校、当年复课"的奇迹。书中以大量档案还原了这个惊心动魄的过程:张寿镛校长变卖祖产筹措资金,王省三捐出沪西地产,朱经农在烈日下奔走募捐...这些细节编织出一幅知识分子的脊梁图景。正如作者所述:"在民族危亡之际,教育从来不是书斋里的清谈,而是要用血肉筑起的精神堡垒"[2]。
二、双城记里的学术苦旅
1937年的淞沪会战炮火,将虹桥校区夷为平地。书中用三章篇幅描绘了"上海-成都"双城办学的壮阔画卷:吕思勉在防空洞里坚持授课,张青莲带着实验器材跋涉千里,周有光在油灯下完善拼音方案...这些场景构成了一部知识分子的《西迁记》。作者敏锐指出:"战火中的学术坚守,本身就是对侵略者最有力的反击"[1]。
更令人震撼的是书中披露的"教育密码":战时的光华大学不仅维持了文理法商四大学院体系,还增设了边疆研究、战时经济等特色学科。这种"以学术为枪炮"的智慧,在《校务日志》里得到印证:1943年成都分校的《经济周报》发行量突破五万份,成为大后方重要的思想阵地。
三、红色基因的精神图谱
在"左翼文化 宣传进步"章节中,作者揭开了这所私立大学鲜为人知的红色密码。鲁迅在此讲授《革命时代的文学》的手稿照片,田汉指导学生排演《扬子江暴风雨》的排演记录,孟宪承秘密传递《新青年》的往来书信...这些珍贵史料串联起一条隐蔽的文化战线。
书中特别考证了1936年"救国会七君子"中的李公朴、史良与光华教授圈的密切交往,揭示了校园草坪上那些"读书会"的真实性质。正如展览中呈现的:"这些知识分子的长衫里,藏着改变中国命运的密码"[1]。这种"学术报国"的精神,在刘湛恩校长被日伪暗杀的悲壮事件中达到高潮,作者用整整一章还原了这场震撼教育界的"最后一课"。
四、教育星火的永恒传递
1951年的院系调整被作者称为"凤凰涅槃":光华文脉一分为二,北上组建华东师范大学,西迁奠定西南财经大学。书中用平行叙事的手法,追踪了两校早期毕业生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足迹——从鞍钢建设到成渝铁路,从上海电机厂到玉门油田,处处可见光华学子的身影。
最动人的是书中收录的1950届毕业生访谈:"当我们在戈壁滩上建立气象站时,忽然明白校长说的'光华要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的真意"。这种精神传承在当今的东华大学红色印记展中得到延续,正如策展人所说:"触摸这些砖石,能感受到几代教育者滚烫的心跳"[1]。
经典启示:
"真正的教育,是让知识长出民族的根系"——书中对周有光语文改革实验的评述,恰可作为全书思想的注脚。在全球化时代重读这段历史,我们更能理解:教育机构的"私立"属性,从来不是逃避责任的借口,而是要以更自由的姿态担当民族大义。
[1] 光明日报:到东华大学,追寻光华大学早期办学历史中的红色印记
[2] 上观新闻丨斯阳 维鑫:办中国人自己的大学——光华大学的爱国基因
[4] 记华东师大前身之一,光华大学的一段历史-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