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陆上行舟: 赫尔佐格谈电影

《陆上行舟》:在疯狂与真相之间,寻找电影的终极意义

---

一、一部电影狂人的精神自白书
《陆上行舟:赫尔佐格谈电影》并非一本普通的导演访谈录,而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边界的勘探档案。作为德国新浪潮四杰之一,维尔纳·赫尔佐格以《阿基尔:上帝的愤怒》《陆上行舟》等作品颠覆了电影史,更以“徒手攀岩式”的创作方式成为传奇。这部由保罗·克罗宁编撰的对谈录,以编年史结构串联起赫尔佐格40余年创作历程,其核心思想可凝练为:电影是抵抗平庸的武器,是捕捉“狂喜真相”的容器。

赫尔佐格在书中直言:“我们的文明渴求卓越的影像”。这种渴求驱使他将摄影机对准“神圣的傻瓜”——那些在火山口边缘安睡的科学家、与灰熊共舞的隐士、用绞车拖动360吨巨轮穿越雨林的疯子。在他看来,这些“被现实放逐的人”恰恰承载着最本真的生命状态。正如罗杰·伊伯特评价:“赫尔佐格电影的每一帧,都包含超越事实性庸常的狂喜的真相。”

---

二、内容纲要:从雨林绞车到极地冰原的创作史诗
全书以非线性叙事展开,宛若赫尔佐格电影中标志性的“徒步者视角”,带读者穿越五重创作秘境:

1. 《阿基尔:上帝的愤怒》:在秘鲁雨林拍摄时遭遇军事政变,演员克劳斯·金斯基的暴怒与亚马逊河的湍流交织,赫尔佐格用“向死而生”的拍摄哲学证明:“电影不是学者的艺术,而是文盲的艺术”。
2. 《陆上行舟》:为重现19世纪橡胶大亨的疯狂计划,剧组用原始绞车系统将340吨蒸汽船拖过山脊。面对印第安部落的弓箭威胁和演员集体叛逃,赫尔佐格说:“你问我神志是否正常?我理智得很。”
3. 《灰熊人》:通过野生动物保护者提摩西·崔德威的影像日记,探讨人类与自然的永恒博弈。赫尔佐格在此提出著名论断:“自然不是人类的盟友,它充满冷漠的敌意。”
4. 《在世界尽头相遇》:南极科考站的哲学家、物理学家、企鹅观察员构成现代启示录图景,展现“在绝对寂静中听见思想轰鸣”的拍摄理念。
5. 未竟之作《五种死亡的声音》:试图用声音记录人类临终时刻的终极实验,印证赫尔佐格的信条——“电影应该像外科手术刀,剖开现实的表皮”。

附录收录的10首诗歌更凸显其“电影游牧民”特质,如《苏弗雷火山》中写道:“岩浆在镜头里凝固成诗/摄影机是比笔更锋利的凿子”。

---

三、经典名句:燃烧的哲学火花
- “如果有必要的话,我会下地狱从魔鬼手中把电影夺回来。”
- “行走中的想法才具价值,书斋里的理论都是废话。”
- “真正的电影发生在观众席与银幕之间的黑暗地带。”
- “疯狂是智者的美德,却是庸人的毒药。”(谈《史楚锡流浪记》创作)
- “我从不拍‘关于’某物的电影,我拍的就是事物本身。”

---

四、推荐理由:给不甘驯服的灵魂
本书堪称三类人的必读书:

1. 创作者:赫尔佐格披露大量“反方法论”秘技,如“用七天徒步穿越沙漠来培养演员的饥饿感”“让剧组与眼镜蛇同住以激发原始恐惧”。
2. 探险者:从安第斯山脉到刚果雨林,书中记载的拍摄历险堪比《人类群星闪耀时》,证明“最大的风险不是死亡,而是活得不够彻底”。
3. 思想者:当赫尔佐格谈论“影像的考古学”时,他实际在追问:在算法统治的短视频时代,我们是否正在丧失凝视深渊的能力?

豆瓣读者形容阅读体验:“仿佛目睹尼采与海明威在火山口对饮,喝的是液态的疯狂与清醒。”

---

五、启发与感悟:在影像的旷野中重生
阅读本书如同参与一场精神越狱:

1. 破除创作迷信:当赫尔佐格用玩具火车模型完成《侏儒流氓》的战争场面时,他证明“限制是天才的跳板”。
2. 重构真实认知:书中揭示《沉默与黑暗的世界》拍摄真相——聋盲主人公芬妮·斯特劳宾格实际能微弱感知光线,但赫尔佐格坚持:“我需要的是本质真实,而非事实正确。”
3. 唤醒生命野性:当68岁的赫尔佐格为拍摄《进入地狱》徒步攀登活火山时,他用行动诠释:“衰老从你停止冒险的那一刻开始。”

正如特吕弗所言:“赫尔佐格教会我们,电影不是用来解释世界,而是用来对抗世界对灵魂的磨损。”

---

火山引擎
陆上行舟 - 图书 - 豆瓣
超越事实的真相,为电影反抗死亡
全部短评 - 图书:陆上行舟 - 豆瓣
赫尔佐格的电影、诗歌与人生 - 陆上行舟 - 豆瓣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