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写作这回事: 创作生涯回忆录

斯蒂芬·金:写作是绝望中的一剂解药|《写作这回事》教会我的5件事

---

当恐怖小说之王解剖写作的骨骼
《写作这回事:创作生涯回忆录》是斯蒂芬·金以手术刀般的精准,剖开创作生涯的肌理之作。这部被《娱乐周刊》誉为「斯蒂芬·金万岁!」的作品,将作者跌宕的人生轨迹与写作方法论熔铸成钢——从贫民窟少年到酗酒成瘾的畅销书作家,从命悬一线的车祸幸存者到文学终身成就奖得主,金用黑色幽默的笔触证明:写作不是天才的专利,而是普通人与绝望对峙的武器[1][2]。

---

内容纲要:一本解剖文学基因的标本集
1. 童年工具箱
破碎家庭、耳疾与贫困构成金的原始创作基因库。他坦言:「每个糟糕的童年都藏着故事的胚胎」,母亲用打字机抵押账单的举动,在他心中埋下「写作即生存」的种子[1][6]。

2. 创作暗房
揭秘《魔女嘉莉》如何从废纸篓复活、《闪灵》的酗酒隐喻如何照见自身深渊。金直言:「最好的恐怖故事,都是作者不敢直视的内心阴影」[2][7]。

3. 车祸启示录
1999年那场几乎夺命的车祸,让卧床写作成为复健仪式。他写下:「当肉体破碎时,文字是唯一完整的骨骼」[1]。

4. 金式写作法则
- 工具箱理论:词汇、语法、风格如同工匠工具,需终生打磨
- 「关上门写作,敞开门修改」:初稿必须野蛮生长
- 故事不是精心设计的花园,而是「化石挖掘现场」[3][6]

---

经典名句:一把解剖文学的手术刀
1. 「写作不是人生,但有时候它是一条重回人生的救生索。」
车祸后挣扎写作的体悟,道尽文字对创伤的缝合力量[1]。

2. 「故事的真核不在情节设计,而在你能否让读者相信:当合上书页,这些角色仍在某处活着。」
戳破「强设定」迷思,直指文学永恒的魅力法则[3][7]。

3. 「副词是通往地狱的高速公路。」
以惊悚作家的犀利,斩断新手作者的语言赘肉[2][6]。

---

为什么每个写作者都需要这本「黑色圣经」?
1. 祛魅天才神话
金用自身经历证明:酗酒电工、洗衣房工人、高中教师都能靠「每天写2000字」的纪律叩开文学圣殿[1][2]。

2. 实战工具箱
不同于《作家之旅》的剧作公式,金提供可拆卸的创作模块:如何用「如果…就…」句式引爆故事核,如何让对话成为人物指纹[3][6]。

3. 文学心电图
书中附着的X光片(车祸治疗记录)与手稿修改痕迹,构成罕见的「创作生理学」标本[1]。

---

启悟:当写作成为生存的生理反应
金在书末留下震撼的创作观:「写作不是等待缪斯降临,而是建立与潜意识的排污管道。」 这对困在灵感焦虑中的写作者而言,恰似一剂强心针。正如他形容自己——「不是文学贵族,而是故事的蓝领工人」,这本书教会我们:伟大故事诞生于汗味弥漫的工作台,而非镶金的书斋[2][6][7]。

---

[1] 《写作这回事:创作生涯回忆录》斯蒂芬·金中文修订版
[2] 写作这回事:创作生涯回忆录-孔夫子旧书网
[3] 写作这回事 创作生涯回忆录.pptx - 人人文库
[6] 写作这回事——创作生涯回忆录-Stephen King张坤-中文学术期刊
[7] 我的收藏-豆瓣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