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者的史诗:《突围》如何揭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壮阔篇章?
---
一、思想之炬:一部镌刻开放基因的“突围史”
《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是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以亲历者视角撰写的改革开放启示录。这部著作以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中期为时间轴,聚焦“突破思想禁锢”与“制度创新”两大主题,揭示了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如何在封闭环境中撕开裂口,为中国经济注入全球化基因[1][3]。
书中贯穿三条思想主线:
1. 破冰逻辑:从“真理标准大讨论”到“特区试验田”,展现破除意识形态枷锁的智慧;
2. 实践哲学:通过蛇口工业区首炮、首家中外合资企业等案例,诠释“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论;
3. 战略远见:邓小平“开放不是权宜之计”的论断,奠定了融入世界体系的顶层设计[1][6]。
---
二、历史切片:解码改革开放的十二个关键时刻
全书以编年体与专题体交织叙事,六大篇章犹如六块改革试金石:
? 破冰启航(1978-1979)
- 邓小平会见德国代表团首提“开放”概念,打破“姓社姓资”争论[1]
- 李岚清亲历的“通用汽车合资谈判”,暴露观念冲突:资本家与共产党员能否“结婚”?[2]
- 蛇口开山炮震动珠江口,“时间就是金钱”口号横空出世
? 特区试验(1980-1982)
- 邓小平圈定深圳特区时妙喻:“陕甘宁也是特区嘛!”[1]
- 基建工程兵转业开发罗湖,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震惊海外
? 制度闯关(1983-1985)
- 首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诞生背后的博弈
- 北京吉普合资项目引发“技术换市场”大讨论
- 李岚清解密:邓小平为何在汽车产业批示“合资也可以谈”[2]
---
三、金石之言:照亮改革之路的九句箴言
1. “杀出一条血路来”——邓小平对特区建设的战鼓号令[1]
2. “合资经营好比结婚,要赚一起赚,要赔一起赔”——美方谈判代表的市场经济启蒙[2]
3.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吃过这个苦头”——陈云在国务院务虚会的痛定思痛
4.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邓小平南巡定调
5. “资本家教会我们打算盘”——荣毅仁在中信公司创立时的自嘲与觉醒
---
四、为何要读:穿透历史迷雾的三重价值
? 解密档案的震撼力
书中首次公开147份原始批件,如邓小平在《关于香港厂商设厂请示》上的急迫批示:“广东可以放手干!”[1] 200余幅历史照片中,李岚清陪同邓小平视察汽车厂的场景,凝固了决策者与执行者的互动瞬间[2]。
? 叙事美学的穿透力
作者独创“印章叙事法”,每章配篆刻作品点睛:
- “破冰”章用汉印风格,刀锋凌厉喻改革决心
- “特区”章取秦印古拙,暗合“试验田”的原始创新
- “合资”章作朱白相间,象征中外理念碰撞[3]
? 现实镜鉴的启示录
当书中重现1979年关于“市场换技术”的争论,今日读者自会联想到芯片困局;当描述当年“特区是否租界”的质疑,恰可对照海南自贸港的探索。历史螺旋中的相似命题,赋予作品超越时空的思辨价值。
---
五、读后三思:在历史褶皱里触摸改革脉搏
1. 勇气的辩证法
深圳渔民村支书邓志标回忆:“听到特区政策时,我们像揣着炸药包往前冲。”这种“政策模糊期的冒险精神”,恰是改革者的集体肖像。书中揭示:真正的突围者,是在没有路标时敢为人先。
2. 开放的元问题
当李岚清质疑“与资本家合资是否背离信仰”[2],邓小平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破题。这启示我们: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本质是对人民福祉的终极忠诚。
3. 全球化的中国解法
从引进可口可乐引发的“卖国饮料”风波,到WTO谈判桌上的博弈智慧,书中暗藏一条线索:中国如何将“师夷长技”升华为“自主创新”。这对当下“双循环”战略具有镜鉴意义。
---
[参考资料]
[1] 一位镇江籍正国级领导的改开“突围”岁月
[2] 1979年一位镇江人写信给邓小平,推动了中国汽车...
[3] 突围 国门初开的岁月 李岚清著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重大事件
[6] 东方卫视《突围》_纪实台-央视网(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