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敦煌与一生守望:《愿为敦煌燃此生》中的赤子之心与文明之光
---
一、一部敦煌守护者的生命史诗
《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不仅是一部个人回忆录,更是一部镌刻着中华文明根脉的史诗。作者以“敦煌守护神”的视角,将个人命运与千年石窟的存续交织,展现了艺术信仰与家国情怀的极致碰撞。书中流淌的不仅是黄沙中的血泪与坚守,更是一个民族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回望。
---
二、核心思想:以生命为烛火,照亮文明暗夜
1. 文化根脉的觉醒
常书鸿在巴黎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上,因一本《敦煌图录》而顿悟:“我竟不知祖国有如此瑰宝,实乃数典忘祖!”[1][2]这一刻的文化震颤,成为他毕生守护敦煌的起点。书中深刻揭示:文明的传承始于对根脉的认知与敬畏。
2. 知识分子的使命
面对莫高窟的残破凋敝,他写下:“这里需要终生效力之人”[3]。这种将个体生命与文明存续捆绑的觉悟,呼应着徐悲鸿对他的嘱托——“以玄奘苦行僧之志,守敦煌千年艺术”[2]。
3. 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书中多次提及敦煌壁画中“供养人”形象,常书鸿自喻为“现代供养人”,以肉身抵御风沙侵蚀,延续千年艺术香火。这种跨越时空的守护者身份认同,赋予全书哲学高度。
---
三、内容纲要:黄沙中的四重生命维度
(一)巴黎十年:艺术家的迷途与觉醒(1927-1936)
- 里昂美专金奖得主的荣耀与困惑
- 吉美博物馆的震撼:敦煌绢画早于文艺复兴大师千年[2]
- 梁思成赠言:“破釜沉舟,有志者事竟成”[2]
(二)西行记:从重庆到敦煌的苦旅(1942-1943)
- 穿越西北荒漠的生死考验
- 初遇莫高窟:“流沙掩洞窟,壁画如秋叶飘零”[1]
- 张大千临别赠言:“此间工作,譬如武周大漠行军”[1]
(三)守护者日记:与风沙博弈的四十年(1943-1982)
- 治沙工程:用骆驼刺扎墙拦沙的原始智慧
- 临摹壁画:在酥碱起甲的危机中抢救艺术
- 家庭离散:妻子出走背后的时代悲歌
(四)文明沉思录:敦煌学的现代启示(1982-1994)
-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格局观
- 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思辨
- 对青年学者的临终嘱托:“莫让敦煌再流泪”
---
四、经典名句:黄沙淬炼的智慧结晶
1. 关于文化觉醒
> “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莫高窟像襁褓中的婴孩,需要终生为它效力的人啊!”[3]
2. 关于艺术信仰
>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不是宗教符号,而是中华民族最自由的灵魂。”
3. 关于生命价值
> “有人问我值不值得?我指着三危山下的白杨——它们用三十年扎根,只为在沙漠里站成一道屏障。”
---
五、多维推荐:这本书为何值得一读再读
(一)给艺术工作者
书中详述临摹275窟《尸毗王本生图》的过程,揭示北魏壁画“以线造型”的奥秘,堪称中国古代美术的活态教材。
(二)给历史研究者
通过常书鸿与张大千、徐悲鸿、梁思成等大师的交往细节,再现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
(三)给文化守护者
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长的治沙方案、壁画修复笔记,至今仍是文物保护领域的经典案例。
(四)给普通读者
家庭离散的锥心之痛与敦煌守护的炽烈之爱交织,展现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复杂张力。
---
六、文明启示录:敦煌守护精神的现代回响
1. 文化根脉的当代隐喻
当书中描述常书鸿用骆驼毛制作画笔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物修复技艺,更是“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3]的文明自觉。
2. 知识分子的担当范式
在“躺平”与“内卷”并存的当下,常书鸿用四十年诠释了何为“择一事,终一生”的纯粹信仰。
3. 全球视野下的敦煌学
书中预言性的思考——如何让敦煌艺术“活在当下”,正与今天的数字敦煌、元宇宙展览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
七、阅读感悟:在沙漠里种下永恒
合卷沉思,常书鸿的敦煌岁月给予当代人三重启示:
- 文明的韧性:在战乱与贫瘠中,敦煌艺术因守护者的体温得以延续
- 信仰的力量:当个人命运与伟大事业相连,苦难便化作滋养生命的绿洲
- 时间的哲学:莫高窟的千年时光与守护者的短暂人生,共同谱写出超越生死的永恒诗篇
正如常书鸿在书中写道:“我不是敦煌的过客,而是它漫长生命中的一株红柳。”这或许是对本书精神最贴切的注解——在浩瀚文明面前,每个守护者都是转瞬即逝的沙粒,却也是构筑永恒不可或缺的存在。
---
[参考资料来源]
[1] 敦煌守护人 - 七一网
[2] 常沙娜:敦煌守护神——我的父亲常书鸿坚守敦煌四十年的故事
[3] 历史文化源流——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