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食记》:舌尖上的百年岭南,一盅两件里的人间烟火
---
一、人间至味是传承:一部饮食文化的史诗
葛亮的《燕食记》以“燕食”为名,取自周朝礼制中的日常餐食,却将岭南百年风云尽收一碗一箸之间。作者以粤港饮食为经纬,编织出一幅跨越三代人的历史长卷,从晚清民国的茶楼鼎盛,到抗战时期的颠沛流离,直至当代的饮食工业化浪潮,每一道点心都凝结着匠人风骨,每一盅汤水都荡漾着时代回响[2][5]。
书中通过“同钦楼”主厨荣贻生与徒弟陈五举的师徒传承,揭示饮食背后的伦理密码:莲蓉月饼的九转熬制暗喻匠人精神的坚守,虾饺十八道褶纹镌刻着岭南手工艺的尊严。正如葛亮在后记所言,“想为被忽视的饮食作记录”,这部作品实则是为消逝的手作时代立传[6]。
---
二、内容纲要:百年粤港的味觉记忆簿
1. 民国茶香里的江湖(1910-1937)
- 广州“同钦楼”初代掌门叶凤池以“一盅两件”缔造饮食帝国,虾饺皮薄如纸却承载江湖规矩
- 香港陆羽茶室成为文人雅士的避难所,叉烧包中藏着革命志士的密信
2. 战火硝烟中的坚守(1938-1945)
- 日军铁蹄下的“月光饼”事件:学徒冒死保存莲蓉秘方
- 澳门“佛笑楼”收容难民,葡国鸡与云吞面共冶一炉的生存智慧
3. 黄金时代的味觉革命(1960-1997)
- 香港“得月阁”首创冰皮月饼,传统与创新的世纪碰撞
- 深圳经济特区快餐文化冲击下,老师傅的竹升面作坊沦为时代注脚
4. 舌尖上的文化寻根(2000-2020)
- 米其林榜单上的分子料理与深巷牛杂摊的隔空对话
- 年轻厨师重走“下南洋”路线,在马来西亚肉骨茶里打捞失传的广式药膳
---
三、经典名句:烟火气中的生命哲学
1. “熬莲蓉要九转十八翻,做人何尝不是?” —— 荣贻生传授技艺时的箴言
2. “茶楼里的八仙桌,东南西北四条凳,坐过英雄豪杰,也坐过贩夫走卒。” —— 香港陆羽茶室百年兴衰的见证
3. “点心点心,点点都是心。” —— 澳门老师傅面对工业化生产的叹息
4. “广东人的乡愁是咸的,海风腌过的腊味能存放百年。” —— 南洋华侨的饮食乡愁
---
四、推荐理由:不止于美食的阅读盛宴
1. 文化考古的深度:从广式早茶“一盅两件”的起源,到潮州卤水中的中原移民史,饮食成为解码岭南文化的基因钥匙[3][7]。
2. 叙事美学的突破:葛亮创造性地将《红楼梦》的家族叙事与《东京梦华录》的市井笔法结合,让陈皮鸭与佛跳墙讲述比史书更鲜活的历史[1]。
3. 人文关怀的温度:在米其林大厨与街边牛杂佬的命运交织中,看见全球化时代手艺人的精神困境与突围[5]。
4. 知识分子的镜鉴:当茶楼成为金融家与诗人的共同客厅,美食背后的人情网络恰是理解中国社会运作的密码[4]。
---
五、启悟:在消逝中打捞永恒
读罢《燕食记》,方知“食在广州”不仅是味觉狂欢,更是一场流动的文明仪式。那些即将失传的手艺,如同老茶客杯中的铁观音,在反复冲泡中愈见真味。葛亮以食喻世的笔法启示我们:
- 在标准化时代,坚持“手作温度”本身就是抵抗异化的姿态
- 从饮食人类学视角,腊味饭里的肥瘦比例暗合儒家“中庸之道”
- 透过粤港澳大湾区的餐桌,看见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千年对话[3][7]
当我们在网红餐厅追逐“手机先吃”的今天,《燕食记》像一盅慢火老汤,提醒我们:真正的美食需要时间沉淀,文化的传承更需用心咀嚼。
---
[1] 葛亮长篇小说《燕食记》:在饮食书写中彰显人情伦理-中国作家网
[2] 葛亮新作《燕食记》:既是日常盛宴,也是冷暖人间-凤凰网
[3] 关于《燕食记》的写作:饮其流者怀其源-新华网
[5] 用味觉体验历史变迁:《燕食记》一部以岭南饮食为线索的文学佳作
[6] 《燕食记》:世间之食,人间之情 - 豆瓣
[7] 读书会 | 《燕食记》:怀旧凝视、地方文化志与古典小说传统的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