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暗房与破碎的自我:深濑昌久如何用摄影解剖灵魂
---
一、一部摄影史册,一场精神献祭
《渐渐变成乌鸦的男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传记,而是以暗房为手术台、以胶片为解剖刀的精神切片。濑户正人——深濑昌久的贴身助手与摄影家——用文字复刻了这位“私摄影”先驱的创作现场:从北海道照相馆的童年暗影,到《鸦》中盘旋于天际的绝望意象,再到意外坠落后二十年的沉默余生。这本书既是深濑昌久的艺术解码手册,也是日本摄影黄金时代的残影拼图[1][2]。
---
二、核心思想:私摄影的终极悖论
深濑昌久的创作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矛盾:越是深入私密的痛苦,越能抵达普世的共鸣。
- 自我凝视的显微镜:他将镜头对准离婚创伤、家族记忆与酗酒深渊,在《洋子》《家族》等作品中,摄影成为自我凌迟的工具[3];
- 乌鸦的隐喻革命:在代表作《鸦》中,北海道寒鸦化作他破碎灵魂的替身,黑白颗粒间的扑翅挣扎,实为人类存在困境的终极投射[2];
- 摄影即存在证明:“按下快门的瞬间,我才能确认自己活着。”深濑的这句话,道出了私摄影的本质——通过曝光伤口来抵抗虚无[5]。
---
三、内容架构:四重维度的艺术解谜
1. 暗箱中的造神与弑神
濑户正人以助手视角还原《鸦》的诞生:深濑在北海道列车上狂拍乌鸦,将底片浸泡威士忌制造腐蚀痕迹,甚至故意划伤胶片——这些“破坏美学”正是他对抗完美主义的武器[1][5]。
2. 幽默顽童与深渊哲人的双重肖像
书中披露了大量反常识细节:他会给流浪猫起荒诞名字,用鱼眼镜头偷拍澡堂陌生人,却在暗房工作时突然落泪。这种天真与阴郁的撕裂,构成了深濑的精神基膜[1][3]。
3. 黄金时代的暗物质图谱
穿插着森山大道、荒木经惟等巨匠的轶事:东松照明如何用原子弹阴影启发深濑,森山大道与他在酒吧互掷烟头的创作论战——这些碎片拼凑出日本战后摄影的引力场[2][4]。
4. 坠落之后的绝对沉默
1992年的一场醉酒坠落,让深濑丧失语言能力。书中收录其疗养时期的模糊快照:瘫坐轮椅的身影与未完成的胶卷,构成比《鸦》更残酷的生命终章[3][5]。
---
四、经典意象:摄影集的暴烈诗行
- “乌鸦不是被拍摄的,它们是从我的血管里飞出来的。” ——《鸦》创作手记[2]
- “家族合影里最扭曲的表情,往往藏着最真实的血统密码。” ——《家族》展览宣言[3]
- “暗房红灯下流淌的显影液,比威士忌更接近灵魂的颜色。” ——深濑暗房工作语录[5]
---
五、为何必须阅读这本书?
1. 艺术史地标的重访
《鸦》曾击败南·戈丁、马丁·帕尔等大师,登顶“过去25年最佳摄影集”[2]。本书首次公开其创作秘辛,如深濑如何在离婚后把前妻洋子的照片剪碎重组,实现从纪实到超现实的蜕变[1][5]。
2. 装帧设计的感官革命
设计师山川采用“精装空脊”工艺,书页可180度平摊,模拟暗房冲洗台体验;雅昌印刷还原胶片颗粒质感,让阅读成为一场行为艺术[1][6]。
3. 知识分子的镜像危机
当深濑昌久说“我的镜头只对焦自己的伤口”,实则在质问每个创作者:我们是否有勇气把才华当作手术刀,而非装饰品?
---
六、启示录:在破碎处照见永恒
深濑昌久的生涯印证了一个残酷真理:伟大的艺术往往诞生于自我毁灭的冲动。
- 对创作者:他证明私密叙事可以超越地域性,关键不在于“拍什么”,而在于“如何将伤口淬炼成晶体”;
- 对普通人:那些在《鸦》前流泪的观众,并非被乌鸦的阴郁震慑,而是突然照见了自己体内相似的黑暗物质;
- 对时代:当算法正在抹平个体的棱角,深濑式的“危险创作”愈发珍贵——它提醒我们:完美等于死亡,伤口才是光进入身体的地方。
---
[1] 《深濑昌久:渐渐变成乌鸦的男人》--书汇--中国作家网
[2] 年度重磅摄影书《深濑昌久》-澎湃新闻
[3] 《深濑昌久:渐渐变成乌鸦的男人》:前往未知领域的摄影指南
[5] 深濑昌久,一本自我精神之旅的记事册-澎湃新闻
[6] 深濑昌久(渐渐变成乌鸦的男人)(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