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离与归处:一位历史学家的百年漂泊史,如何回答“何以为家”?
一、在破碎的版图上书写身份:回忆录的核心命题
王赓武的两卷本回忆录(《家园何处是》《心安即是家》),是一部以“离散”为底色、以“追问”为脉络的精神史诗。这位海外华人历史学泰斗,用近一个世纪的流徙轨迹——从1930年生于荷属东印度(今印尼),到辗转马来亚、南京、伦敦、香港、新加坡——叩击着华人世界最敏感的神经:当政治边界与文化认同剧烈错位时,个体该如何安放自我?
回忆录的独特价值不仅在于其跨越三大洲的时空广度,更在于作者始终以“局内人”与“旁观者”的双重视角解构历史。正如他在澎湃新闻访谈中所言:“离散者注定是双重边缘人,但这种边缘性反而能撕开历史的褶皱。”[5] 上卷《家园何处是》以地理迁徙为轴,下卷《心安即是家》以心灵跋涉为核,共同编织出一张关于文化归属的哲学之网。
---
二、战火、迁徙与觉醒:回忆录的时空经纬
(1)上卷《家园何处是》:在殖民地的夹缝中寻找文化坐标
- 南洋童年(1930-1940):生长于英属马来亚怡保,父亲是受五四运动影响的江南文人,母亲则用毛笔小楷写下家族回忆录[5]。殖民地的多元语境让他自幼感知“华人”身份的复杂性:“怡保街头的福建话、英语和马来语交织成一张网,而我总在网眼间穿行。”[3]
- 南京求学(1947-1949):战后赴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求学,亲历国民党政权崩溃前夕的动荡。他在自述中写道:“南京城墙上的弹痕与秦淮河的桨声,让我第一次触摸到‘中国’的实体与虚像。”[6]
- 重返南洋(1950年代):冷战铁幕下,他因政治立场被迫离开中国,却在马来亚独立运动中遭遇新困境:“当殖民地旗帜降下时,我们这些‘华侨’突然成了需要重新定义的群体。”[2]
(2)下卷《心安即是家》:在学术的沃土上重建精神原乡
- 剑桥岁月(1950年代):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中国近代史,以《南海贸易》等著作重构东南亚华人网络,开创“海洋中国”研究范式。他坦言:“档案室里的明代海图,比任何国籍证明都更让我感到血脉相连。”[4]
- 香港执教(1960-1980):担任香港大学校长期间,他主导创立亚洲研究中心,推动“华人研究”超越国族叙事:“香港的霓虹灯下,我看见了儒学传统与资本主义共生的可能。”[6]
- 晚年沉思(21世纪):面对全球化浪潮,他在回忆录终章提出“流动的故乡”概念:“家不是地理坐标,而是那些让你愿意为之辩护的价值。”[3]
---
三、穿透历史迷雾的智性之光:经典名句摘录
1. 关于离散
> “等待回到中国以及重返马来亚,这两者形塑了我的人生。如今老迈的我发觉,一生中好多环节都可追溯至这两地。”[6]
2. 关于认同
> “我既非新中国想要的那种中国人,也非父亲所期望的‘有为有守之公民’。这种双重疏离,反而让我看清了文化基因的韧性。”[7]
3. 关于治史
> “档案是死去的文字,史家的工作是让它们与当下的困惑对话——就像用古船的残骸,修补今日的漏舟。”[2]
---
四、为何这部回忆录值得置于知识分子的案头?
(1)一部“非典型”史学家的精神解剖报告
王赓武拒绝将回忆录写成功成名就的颂歌,反而坦诚剖析每一次抉择背后的犹疑与阵痛。他对1949年离开中国的描述尤为震撼:“月台上送行的同学高唱《义勇军进行曲》,而我手提箱里装着未完成的论文——那一刻,学术信仰与政治信仰发生了致命断裂。”[7] 这种自我解构的勇气,让回忆录成为研究20世纪华人知识分子的珍贵标本。
(2)解码当代身份焦虑的密钥
在移民潮与民族主义共振的今天,书中关于“多重归属”的思考极具现实意义。他提出“文化拼贴”理论:就像马来亚的娘惹瓷器融合青花与热带纹样,离散者的认同应是“选择性继承与创造性转化的共生体”[3]。这对困于“身份政治”漩涡的现代人,不啻为一剂清醒良药。
(3)史学与文学交织的文本实验
王赓武擅用小说笔法复活历史现场:南京玄武湖的薄雾、伦敦地铁的油墨味、香港茶餐厅的喧嚣……这些细节让宏大的历史叙事有了血肉的温度。正如豆瓣读者所言:“他写南洋雨季的黏腻空气,竟让我闻到故土祠堂的檀香味。”[2]
---
五、当我们谈论“家园”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合上两卷回忆录,一个悖论愈发清晰:正是永不停歇的漂泊,让王赓武比任何人都更接近“家”的本质。 他在政治动荡中剥离了“故乡”的地理属性,在学术深耕中淬炼出“家园”的精神内核——这种从流离到超越的历程,暗合了庄子“吾丧我”的哲学境界。
对于当代读者,这部书不仅是了解20世纪华人史的窗口,更是一面照见自我的镜子。当你在北上广深或纽约伦敦的出租屋里辗转难眠时,或许会想起书中那句话:“心安之处,即是吾乡。但心安之前,总要先问心何以不安。”[6]
---
参考资料
[2] 王赓武的师友杂忆 - 王赓武回忆录 - 豆瓣
[3] 管窥华人语境 - 王赓武回忆录 - 豆瓣
[5] 王赓武:我觉得应该把故事说出来-澎湃新闻
[6] 王赓武 × 许知远:长成一棵只属于你自己的树-手机搜狐网
[7] 第0页 - 读书笔记 - 王赓武回忆录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