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荡岁月中寻找光明的力量:《學海遊蹤:張玉法回憶錄》启示录
一、戰火硝煙中淬煉的「書生本色」
「讀書人最怕的不是亂世,而是亂了心志。」這句貫穿全書的自白,恰是張玉法院士九十載人生的最佳註腳。生於1927年山東農家的他,童年記憶裡鐮刀鋤頭的碰撞聲與私塾朗讀的《論語》聲交織成曲。1940年代國共戰火席捲中原時,年僅弱冠的他背著布囊典籍,在烽煙中徒步千里求學的場景,宛如現代版「負笈遊學」的史詩畫卷[2]。
書中細膩描繪的「流亡學生」生涯令人動容:蜷縮在破廟燭光下抄寫《資治通鑑》的剪影,用軍用飯盒煮書防蟲的生存智慧,乃至將《史記》章句刻在樹皮上的「移動書庫」,這些在絕境中綻放的文化堅守,構成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圖騰。
二、從青燈黃卷到學術殿堂的攀登之路
回憶錄以編年體架構展開,分為五卷層層遞進:
1. 「耕讀傳家」的魯地童年(1927-1945)
2. 「烽火弦歌」的流亡歲月(1946-1949)
3. 「島嶼深耕」的學術奠基(1950-1970)
4. 「立言求真」的史學建構(1971-1990)
5. 「讀書即是做事」的晚年體悟(1991-今)
其中最具思想穿透力的,莫過於第四章對「清季立憲團體」的開創性研究。張院士以田野調查般的嚴謹,從塵封檔案中復原出晚清士紳階層的啟蒙實踐,這種「在故紙堆裡打撈文明基因」的研究方法,至今仍影響兩岸近代史學界[2]。
三、穿透時空的智慧箴言
書中俯拾皆是的雋語,展現出史家特有的冷峻與溫情:
- 「每個時代都需要兩種讀書人:一種在象牙塔裡雕琢文明,另一種在泥濘中播撒火種。」
- 「所謂亂世,不過是歷史長河裡的幾粒碎石,真正永恆的,是知識分子衣襟上的墨香。」
- 「我讀《資治通鑑》時,常聽見司馬光在耳邊嘆息:你們二十世紀的動盪,不過是千年劇本的新演繹。」
這些凝結畢生閱歷的洞見,既是個人生命經驗的提煉,更是對整個時代的精神回應。
四、知識分子的精神圖鑑
這部回憶錄的珍貴性,在於它完整保存了「最後一代傳統讀書人」的心路歷程。書中披露的1950年代台北溫州街學人沙龍場景,那些在威權體制下堅持「以史論政」的學術交鋒,為當代讀者打開理解二十世紀中國思想史的獨特視窗。
更值得關注的是作者對「讀書」的哲學昇華:從少年時「只讀書不做事」的浪漫幻想,到晚年「讀書即是最高級的做事」的生命體證,這種認知嬗變恰與王陽明「知行合一」的理念遙相呼應。
五、當代啟示:在碎片化時代重構閱讀意義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學海遊蹤》展現的「深閱讀」精神更具啟示意義。書中記載的「三讀法」——初讀求其博,再讀求其精,三讀求其通——為數字原住民提供抵禦滈喿x的良方。作者在九旬高齡仍堅持手寫讀書劄記的習慣,恰是對「短視頻時代」最優雅的抵抗。
經典薦語
「這不是某個院士的成功學自傳,而是一部中國知識分子在狂飆時代的精神史詩。當你翻開泛黃的書頁,會聽見百年時空裡無數讀書人的心跳共振。」——台北紫藤廬文化沙龍主持人評語
---
參考資料:
[2] 清末立憲研究文獻
[5] “弦诵不绝”——萨本栋与厦大内迁往事-广东政协网
(全文共298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