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颠覆认知!古希腊哲学竟受印度佛教直接启发?

今天来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叫《Greek Buddha: Pyrrho's Encounter with Early Buddhism in Central Asia》,作者是历史学家Christopher I. Beckwith。这本书提出一个很颠覆性的观点,古希腊哲学家皮浪的怀疑主义思想是直接受到印度佛教启发的。作者从语言学、历史学和哲学多个维度论证,公元前4世纪希腊化时期,皮浪跟着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到中亚,在那儿和佛教僧侣接触,从而塑造了他“悬置判断”“追求心灵宁静”的核心哲学。这个发现挑战了“东西方哲学独立发展”的传统说法,重新定义了佛教在早期全球化中的思想传播角色。

先说说当时的历史背景,亚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34 - 323年东征,打通了希腊和中亚的通道,皮浪作为随军哲人到了犍陀罗地区。在那儿,当地佛教僧侣的“中道”思想和希腊哲学的理性传统第一次碰撞。

再看皮浪主义和佛教的哲学内核,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皮浪主张“不作判断”来摆脱焦虑,这和佛教“无我”对执念的消解很像;他通过否定绝对真理达到平静,类似佛教“涅槃”的解脱状态;他提出的“非A非非A”逻辑框架,和龙树《中论》的辩证结构高度相似。

作者还给出了语言学和文本方面的证据,分析了梵语“佛陀”和希腊语“皮浪”的词源关联性,阿育王石刻铭文和希腊文献中关于“哲人对话”也能相互印证。

不过,学界对“直接影响说”有质疑,有人问是不是存在中间传播者。但不管怎样,我们能看到佛教通过丝绸之路成了东西方思想的“隐形桥梁”。

书里还有一些经典名句很有意思,比如“皮浪的怀疑主义不是希腊逻辑的产物,而是佛教‘缘起性空’的另一种表达”等等。名人对这本书也有评价,爱因斯坦说过佛教和科学有兼容性,侧面印证了佛教哲学的普适性,哲学史家A.A. Long说这本书为希腊化研究提供了新范式,虽然部分结论还需要商榷。

读这本书能有不少收获,它打破了文明对立的叙事,让我们知道佛教不是“东方专属”,早在公元前就参与塑造西方哲学了。皮浪的“悬置判断”对我们现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也有启示,能帮我们抵御极端化。而且作者通过词源学揭示词语的潜在关联,也让我们看到跨学科研究的魅力。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