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给大伙聊聊《中国佛教通史(第六卷)》。这本书核心思想是突破“中原中心论”的佛教史观,以隋唐佛教的多元融合与边疆传播为脉络,把渤海国、南诏国、敦煌等边疆政权的佛教发展纳入通史体系,强调佛教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中的纽带作用。主编赖永海说边疆佛教是中华佛教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
书里内容丰富,先讲了隋唐佛教的黄金时代,包括国家政策与佛教制度,像隋文帝“复佛运动”和唐代僧官体系;宗派竞合,像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的理论突破;还有译经事业,玄奘、义净译场对国家文化工程有影响。接着讲了边疆佛教的三重镜像,渤海国是东北亚佛学枢纽,有“五京寺院网络”,《华严经》传播还发展出“海东华严宗”;南诏国是滇密与汉传融合,阿吒力教本土化,崇圣寺三塔有显密双修建筑密码;敦煌是丝路佛教活化石,有吐蕃统治时期的“经变画革命”和藏经洞文书展现的民间佛教生态。最后讲了佛教与社会治理,科举“明经科”和佛典研究有关,寺院经济推动边疆开发,佛教艺术是民族认同的视觉符号。
书里还有经典名句,比如说“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是丝绸之路上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无字《法华经》” 。学界评价也很高,方立天说这本书填补了边疆佛教研究空白,“文明互鉴”视角为一带一路文化研究提供范式;王邦维说对南诏佛教的考证颠覆旧说,田野调查与文献互证是典范。
阅读这本书有四大认知突破,重新定义了“中国佛教”地理边界,解码了边疆政权的“佛教治国术”,发现了民间佛教的生存智慧,还反思了佛教史研究方法论。最后,书里对敦煌寺院“借贷契约”的研究,还有南诏国用佛教调解部落矛盾的智慧,对当下宗教团体参与社会治理、乡村振兴和民族地区文化治理都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