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叫《印度佛教无我思想流变研究》。这本书聚焦佛教核心命题“无我”,以历时性视角梳理其从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的演变脉络。“无我”不是简单否定自我,而是解构“我执”揭示现象世界的缘起本质。
在原始佛教时期,佛陀基于“三法印”提出“五蕴非我”理论,批判婆罗门教的“梵我”论。部派佛教时期,上座部和大众部围绕“补特伽罗”分化,前者强调“刹那无我”,后者提出“假名我”。大乘佛教时期,中观学派用“空性”消解执著,瑜伽行派以“唯识无境”重构“无我”认知体系。
全书共五编。导论界定“无我”内涵,梳理印度哲学史背景。原始佛教篇分析《阿含经》中“无我”的实践导向,探讨佛陀对“十四无记”的态度。部派佛教篇对比不同部派观点,剖析“法无我”与“人无我”的分野。大乘佛教篇中,中观学派以“八不中道”论证缘起性空,瑜伽行派用“三性说”构建“识变无我”模型。结论总结“无我”思想的本土化逻辑,反思其对东亚佛教的影响。
书中引述了很多佛典与论藏语录,像原始佛教的“色如聚沫,受如浮泡”,中观学派的“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瑜伽行派的“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等。
读这本书收获很大。学术上,它首次系统梳理“无我”思想演变,填补汉语学界空白,还结合文本考据与哲学分析,揭示部派论争的逻辑困境。现实中,它指出“我执”是苦的根源,与现代人的问题相关,“无我”观能为解决人际关系和生态危机提供路径。
作者还提出两个争议点,一是“无我”是否导致道德虚无,书中用“业报”理论回应;二是大乘“空有之争”的本质,作者认为中观和瑜伽行派是互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