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豆瓣8.3分神作!揭开巴蜀乡野石窟藏着的中华文明密码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本豆瓣8.3分的书,叫《巴蜀石窟:藏在乡野的中华文明》。咱们平时聊中国石窟艺术,想到的多是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可在四川和重庆的乡野,散落着5000余处石窟造像,它们构成了中国石窟史上最庞大却最沉默的群体。这本书就以这些“草根石窟”为切入点,用十六年田野寻访和数百幅震撼影像,揭开被主流历史叙事忽略的文明密码。

作者袁蓉荪以摄影师和田野调查者双重视角,提出巴蜀石窟不是北方皇家石窟的“地方翻版”,而是中华文明多元性在民间的鲜活表达。它记录了普通人的信仰、生计与悲欢。书中从三个维度重构我们的认知,一是从“神性”到“人性”,巴蜀造像里有很多生动的供养人、市井生活场景,还有“劝善戒赌”这样的世俗题材;二是从“中心”到“边缘”,乡野石窟保留了更原生态的文化交融痕迹;三是从“凝固历史”到“活态文明”,很多石窟至今仍是村民祭祀、集会的场所。

书的内容很丰富。第一章“寻窟”,讲了袁蓉荪十六年田野路线,像从安岳毗卢洞“东方维纳斯”到潼南千佛岩的隐秘题记,还提到摄影师怎么通过造像衣纹、莲台形制判定年代,像大足北山石窟的“养鸡女”石刻被称作“宋代川渝生活标本”。第二章“解码”,有“造像经济学”,唐宋时巴蜀商贸繁荣催生了“民间造像产业链”;“乱世庇护所”,安史之乱后中原工匠南迁带来艺术突变;“信仰在地化”,观音从男相演变成川渝民间的“送子娘娘”。第三章“共生”,探讨了石窟与村落的空间关系,为啥半数巴蜀石窟紧邻古道与盐井,当代乡民把石窟当祭拜对象,也是乘凉避雨的“老邻居”,还面临酸雨侵蚀和网红打卡潮的保护困境。

书里还有很多经典名句,比如“当北方石窟在帝王的金箔中熠熠生辉时,巴蜀的匠人们正把市井的炊烟刻进佛陀的衣褶”。

这本书对不同人群都有价值。对历史爱好者来说,能重构认知坐标系,揭示“唐宋中国”的另一幅面孔,像广元千佛崖的“胡人牵马俑”见证了丝路贸易和移民史。对艺术研究者,书末的拍摄笔记有很多方法论启示,像光影考古、痕迹学解读、空间叙事。对文化思考者,能让我们思考“真正的保护”是什么,是把文物封在玻璃罩里,还是尊重它作为“活态文明载体”的命运。

总之,《巴蜀石窟》不仅填补学术空白,还像一面棱镜,让我们看到中华文明最本真的模样,它既在殿堂上,也在乡野的烟火气里。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