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唐代佛教>:剖析唐王朝宗教与世俗权力关系,三重启示映照当代!

今天来跟大家聊聊美国耶鲁大学斯坦利·威斯坦因教授写的《唐代佛教》这本书。这本书以编年史视角,剖析了618 - 907年唐王朝里宗教与世俗权力的动态平衡关系。通过佛教文献与世俗史料交叉互证,揭示了三个核心命题,一是宗派繁荣背后有政治逻辑,像法相宗、华严宗、密宗的兴衰都和统治阶层意识形态需求相关;二是经济权力存在角力,朝廷用度牒制度等遏制寺院经济扩张,武宗灭佛本质是中央财政对宗教财富的暴力再分配;三是信仰本土化存在悖论,净土宗和禅宗南派的发展削弱了官方对佛教的控制力。

书里内容分三个阶段。奠基与试探阶段(618 - 712),唐高祖尝试限制佛道规模,玄奘译经塑造法相宗权威,怀义僧团伪造佛典为武周革命提供合法性。鼎盛与危机阶段(712 - 845),开元三大士推动密宗成宫廷宗教,安史之乱让北方寺院经济崩溃、江南禅林经济兴起,寺院庄园扩张激化士族与僧团矛盾。毁灭与重生阶段(845 - 907),会昌灭佛有财政军事化动机,裴休改革重塑僧团精英,敦煌文书显示河西走廊民间信仰突破官方管制。

读这本书能有三重启示。它像文化博弈的显微镜,揭示了中古政权神圣性建构的双轨策略;是经济史研究的新范式,证明寺院是综合经济体,影响了均田制瓦解;展现了思想传播的在地化智慧,揭示了精英佛教与大众佛教在媒介选择上的分野。

学者们对这本书评价很高,陈寅恪说威斯坦因对政教关系的定量分析弥补了传统史学的不足,葛兆光指出它开创了宗教研究新范式,砺波护认为它改写了我们对晚唐军事集团构成的理解。

这本书虽聚焦历史,但它提出的如何平衡信仰自由与社会治理等命题,在当代仍有现实意义,或许能为理解今日的文明对话提供历史注脚。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