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介绍《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 第一卷》这本书。它以学术性、艺术性和历史性为核心,系统梳理了敦煌莫高窟早期洞窟(北凉至北周时期)佛教艺术成就和文化意义。这本书被誉为“敦煌研究的奠基之作”。
这本书是敦煌文物研究所与日本平凡社联合编撰,奠定了国际视野的学术基调,强调莫高窟作为“佛教艺术博物馆”的全球意义和雕塑、壁画、建筑三位一体的综合成就。
在内容上,它分析了北凉至北周洞窟的形制演变,像第275窟、第254窟、第285窟这些代表洞窟。还说到了彩塑与壁画特色,比如“交脚弥勒像”受犍陀罗风格影响,壁画里“舍身饲虎”“九色鹿”的叙事逻辑。书里收录了26个洞窟的300余幅彩塑、壁画细节图,还有实测图和剖面图,附录里有大事年表和总立面图。结合丝路贸易、政治变迁解析敦煌艺术的多元文化基因,探讨泥塑工艺、矿物颜料使用和中原、西域技法的融合。
书里有很多经典名句,比如“莫高窟的每一尊塑像、每一幅壁画,都是丝路文明对话的无声见证”。
读这本书有不少收获。学术上,它以考古类型学对洞窟分期,修正早期模糊的年代判定,对比其他石窟揭示敦煌艺术的独创性。艺术上,早期彩塑“秀骨清像”风格体现南朝士大夫审美对河西走廊的影响,壁画的“异时同图”构图展现佛教艺术时空哲学。文化方面,书里对壁画剥落、颜料褪色的记录警示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也启示我们在全球化时代以多元包容态度传承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