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总结
1. 主要内容
该书由唐代高僧义净撰写,记录了7世纪中叶至8世纪初约60位僧人西行印度、南海(今东南亚)等地求取佛法的经历,包括他们的生平、求法路线、异域见闻及文化差异。书中还提及部分僧人在海途中遇难或客死他乡的史实,如智岸法师与王玄廓“泛舶海中遇疾俱卒”。
2. 主要思想
- 宗教虔诚与求法精神:强调僧人为追求佛法真谛不畏艰险的献身精神。
- 文化桥梁作用:通过记录印度、南海的佛教制度、社会风俗等,促进中印文化交流。
- 佛教传播与规范:书中对佛教戒律、寺院制度的描述,为汉地佛教发展提供参考。
3. 作者与翻译
- 作者:唐代高僧义净(635–713年),既是译经师也是医僧,曾于那烂陀寺学习,归国后主持译经。
- 相关著作:另撰有《南海寄归内法传》,与本书互为补充,成为研究南亚佛教史的重要文献。
4. 重点语句摘录与分析
- 例1:“观夫自古神州之地,轻生殉法之宾,显法师则创辟荒途,奘法师乃中开王路。”
- 分析:此句对比法显、玄奘两位先驱的贡献,凸显求法历程的开拓性,同时暗含对后继者的激励。
- 例2:“与使人王玄廓相随泛舶,海中遇疾俱卒。”
- 分析:以智岸法师的遭遇为例,反映求法之路的艰险,侧面烘托僧众的信仰坚定性。
5. 社会影响力
- 历史价值:与玄奘《大唐西域记》、马可·波罗《东方见闻录》并称“世界三大旅行记”,为研究唐代中外交通、佛教史及南亚社会文化提供一手资料。
- 文化影响:推动了佛教经典翻译与戒律规范化,促进中印医学、语言学等领域的交流。
- 后世评价:近代学者视其为“丝路精神”的早期体现,彰显开放包容的文明互鉴理念。
---
参考资料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唐·义净
智岸《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佛学大词典
义净法师是译师也是医僧,为中印医学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凤凰网
世界三大旅行记: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记》4卷,与玄奘的
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僧侣西行求法动机-云起书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