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法苑珠林:唐代佛教类书的思想融合与社会影响》

关于《法苑珠林》的总结

1. 主要内容
《法苑珠林》是唐代佛教类书,由释道世编纂,汇集佛教教义、故事、伦理等内容,旨在系统整理佛学知识。书中通过分类编排(如《和顺篇》《结集部》等),融合儒、道思想,阐述佛教因果观、修行方法及社会伦理,并收录大量寓言故事(如“猴子救月”)以通俗化佛理。

2. 主要思想
- “和顺”思想:核心在于调和儒、道、释三家理念,如《和顺篇》提出“刚柔均平”(儒家中庸)与“阴阳调天地之和”(道家自然观)的结合,强调和谐共生的处世态度。
- 因果报应:强调“信心为首”,认为因果是修行的基础,批判“邪见谤无三宝四谛”的愚痴行为。
- 修行实践:提倡通过经典学习(如“契经以诱小学,方典以劝大心”)和外力引导(如“晨朝敬礼六方”)提升修行境界。

3. 作者与翻译
- 主要作者:唐代高僧道世法师,其编纂融合了本土文化,反映唐代佛教中国化的特点。
- 译本与整理:现代有古籍电子化版本(如识典古籍)提供原文及白话译文,便于研究。

4. 重点语句分析
- “信心为首,譬如有人至于宝山,若无信手空无所获”:强调信仰是修行的前提,以“宝山”喻佛法精深,缺乏信心则无法领悟真谛。
- “不二默训,会于义空之路”:主张破除二元对立,回归佛性本空,体现大乘佛教的哲学深度。
- “猴子救月”寓言:通过猕猴误认井中月影的故事,警示世人莫执著于虚幻表象,隐喻佛教“破相”思想。

5. 社会影响力
- 思想融合:推动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的融合,为唐代“三教合一”思潮提供理论基础。
- 文化传播:通俗化的故事和分类编排使佛理更易传播,影响民间伦理观念和文学创作(如后世志怪小说)。
- 文献价值:作为佛教百科全书,为研究唐代宗教、社会及文化提供了重要史料。

---

参考资料
浅析初唐佛教的“和顺”思想——以《法苑珠林》“和顺篇”
述意部第一-法苑珠林全文原文
结集部第十五-法苑珠林全文原文
猴子救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长者部第八-法苑珠林全文原文及译文
法苑珠林内容及目录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