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提供的参考信息,现对《集古今佛道论衡实录》整理如下分析:
一、主要内容与核心思想
1. 佛道论辩实录
该书记载了汉唐时期佛教与道教的多次思想交锋,如唐高祖武德八年的官方佛道论衡(),以及文宣帝时期金陵道人陆修静与佛教代表的殿前辩论()。核心思想聚焦于宗教正统性之争,反映统治者利用宗教巩固政权的意图。
2. 三教关系定位
唐代通过"道先佛后"政策突显道教地位,与李唐王朝姓氏(李氏攀附老子)的合法性建构直接相关()。但书中也强调统治者实际奉行"三教合一"的实用主义策略()。
二、编纂与版本特征
1. 作者与成书背景
由唐初沙门释道宣(俗姓钱氏,吴兴人,彭祖后裔)编纂,经历两次编修并融入后人增补内容()。唐高宗时期宫廷佛道冲突是编纂的主要动因()。
2. 文本构成特点
包含帝王诏令(如唐高祖问僧形服利益事)、道士毁佛论述(如李仲卿《论毁佛》)、佛教抗辩文献(如琳师辩词)等多元文体()。部分内容被后世学者质疑存在杜撰()。
三、典型语句与思想分析
1. 道教批判案例
引用道家"傅说上为辰尾宿岁星,降为东方朔"等神仙之说,斥其"其为虚妄甚矣哉"(),体现佛教对道教神秘主义的理性批判。
2. 政治隐喻表述
如"淮南王安诛于淮南,而谓之获道轻舁"(),通过历史人物结局否定道教长生说,暗含宗教服务于皇权的警示。
四、社会影响力
1. 政策导向作用
为唐代"道先佛后"政策提供理论支撑(),但客观上推动了三教思想的相互渗透,如皇太子集三教学者详论()。
2. 文献传播价值
冯楫等学者曾补足藏经板以利流通(),说明该书被纳入佛教典籍体系,成为研究佛道关系的重要原始材料。
参考资料来源:
(加试)唐代道宣的《集古今佛道论衡》中载唐高祖在武德八年
集古今佛道论衡四卷东夏三宝感通录三卷续高僧传...-识典古籍
集古今佛道论衡 - 佛弟子文库
集古今佛道论衡实录卷第一-识典古籍
《集古今佛道论衡》的编纂、版本与学术价值
注:部分文献存在发布时间标注异常(1970年系系统默认值),实际文献内容均聚焦佛道关系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