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千年政教之争中的佛教独立密码》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总结

一、著作背景与主要内容
1. 核心议题
围绕佛教僧侣是否应向世俗君王和父母行礼拜之礼的争议展开,收录了晋至唐时期的诏令、奏议、辩论文章等历史文献。
- 如晋代卢山远公的《沙门不敬王者论》主张僧侣宗教独立性;
- 唐代则涉及朝廷与僧侣关于“拜君亲”的激烈争论。

2. 结构框架
分为“故事篇”“圣朝议不拜篇”等,以编年体形式整理不同时期的政策与论辩。

二、主要思想
1. 核心主张
强调佛教僧侣应保持宗教独立性,反对世俗礼法对僧侣的约束,认为“沙门不应拜俗”(即不礼拜君王与父母)。
- 引用桓玄时期旧制:“旧诸沙门皆不敬王者”,表明传统立场。

2. 思想基础
融合佛教教义与中国传统伦理矛盾,主张“名教”与“佛法”分途,避免宗教实践受世俗权力干预。

三、主要作者与版本
- 编纂者:唐代僧人彦悰(释彦悰),系统整理历代相关文献并编纂成书。
- 现代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校注本,为当代研究提供权威参考。

四、重点语句摘录与分析
1. “圣上情敦名教令拜君亲。虑爽通途许开朝。”
- 分析:反映唐代朝廷试图以儒家名教规范僧侣,要求其礼拜君王,但遭到佛教界的强烈反对。
- 背景:唐高宗时期曾颁布敕令要求沙门拜君亲,但高僧道宣、威秀等联合权贵(如武后之母)抵制,最终政策未落实。

2. “謇谔之士人百献筹,社稷之臣争陈显论焉。”
- 分析:描述朝臣与僧侣围绕拜俗问题的激烈辩论,体现宗教与皇权的深层矛盾。

五、社会影响力
1. 历史影响
- 维护佛教独立性:多次成功抵制朝廷的“拜俗”政策,如唐代借助权贵力量使敕令失效。
- 政策参考价值:为后世处理政教关系提供案例,如唐玄宗时期调整宗教政策时参考此书。

2. 思想史意义
推动佛教本土化进程中“政教分离”思想的形成,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宗教与政治互动的重要文献。

---

参考资料
故事篇第一下-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全文原文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内容及目录
圣朝议不拜篇第二-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全文原文
杨曾文丨唐朝关于沙门致敬父母、君王问题
首并序-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全文原文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