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总结
一、主要内容与核心思想
1. 核心教义:
本经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种无我”为核心理论框架。
- 五法:名(概念)、相(现象)、妄想(分别执取)、正智(如实认知)、如如(真如本体)。
- 三自性:依他起性(因缘所生)、遍计所执性(妄执分别)、圆成实性(真如法性)。
- 八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加上末那识(执我识)和阿赖耶识(藏识)。
- 二无我:人无我(破除人我执)、法无我(破除法我执)。
2. 思想目标:
通过上述理论,阐释“一切法唯心所现”,引导修行者超越虚妄分别,证悟真如实相,最终达到涅槃解脱。
---
二、作者与翻译
1. 原经翻译:
《楞伽经》原典由刘宋时期印度高僧求那跋陀罗(Gunabhadra)译为四卷汉文,收录于《大正藏》第十六册,为法相宗所依六经之一。
2. 注解版本:
- 历史上有多种注解版本,如明代官方组织天界善世禅寺住持等人修订的《钦录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经御批刊行推广。
- 禅宗初祖达摩将其作为印心法门传予二祖慧可,强调“唯此经可印心”。
---
三、重点语句分析
1. “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故谓之佛语心品”
- 意义:强调本经为佛陀最究竟的教法,直指心性本源,被称为“佛心之语”。
- 影响:奠定其作为禅宗核心经典的地位,成为明心见性的理论依据。
2. “吾观震旦所有经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
- 背景:达摩传法时评价本经为中华佛经中最契合禅宗心法的经典。
- 作用:确立《楞伽经》在禅宗早期传承中的权威性,推动“以经印心”的修行传统。
---
四、社会影响力
1. 宗教领域:
- 禅宗:作为早期禅宗“印心”经典,直接影响达摩至六祖的传承体系。
- 法相宗:与《解深密经》等同列唯识学根本经典,支撑法相宗理论体系。
2. 文化传播:
- 明代官方注解本的刊行(如《钦录》版本)推动其成为佛教教育与研究的范本。
- 历代高僧注疏不断,如苏轼曾参与相关文献整理,体现其在文人士大夫中的影响力。
3. 思想价值:
融合唯识学与如来藏思想,为大乘佛教“唯心”理论的重要源头,影响东亚佛教哲学发展。
---
参考资料来源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贯
《楞伽经》全4卷 原文 语音
苏轼《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原文
钦录-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豆瓣条目
楞伽经讲义丨云慈师父
《楞伽经》序 白话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