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著作概况
《起信论疏笔削记》(简称《笔削记》)是宋代高僧子璇(长水沙门子璇)对唐代圭峰宗密《大乘起信论注疏》的再注疏。全书共二十卷,收录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以精简宗密原疏冗杂内容、提炼核心义理为特点,提出“笔则笔,削则削”的编纂原则(摘要2、4、5)。其内容结合华严宗法藏思想,但将《大乘起信论》判为“圆教一乘”,引发与天台宗圆教观的争议(摘要1)。
---
二、核心思想
1. “一心二门”本体论
- 以“一心”为宇宙万法本源,分“真如门”(本体清净)与“生灭门”(现象流转),强调二者“体用不二”。如疏解“摩诃衍者,一法二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认为众生心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摘要2、6)。
- 主张“真如随缘”思想,即真如本体随染净因缘显现生灭现象,但本体恒常清净(摘要6)。
2. 教判与修行观
- 采用华严宗“五教判”体系,将《起信论》归为圆教,认为其超越天台宗“别教一乘”(摘要1)。
- 提出“四种信”“五种修行”的实践路径,强调通过信解、修持达到“不退转”境界(摘要2)。
3. 始觉与本觉关系
- 认为“始觉”(修行觉悟)源于“本觉”(本有佛性),二者最终融归“一心”,如疏解“始觉同本觉时,无二相可立”(摘要7)。
---
三、作者与版本
- 作者:子璇(宋代僧人),生平不详,但据考为华严宗传人,注重调和华严与天台思想(摘要1、4)。
- 版本:现存《乾隆藏》本及现代电子版(如喜马拉雅音频),注疏本包括芸芳《笔削记钞》四卷(摘要1、5)。
---
四、重点语句分析
1. “摩诃衍者,一法二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
- 解读:概括《起信论》核心,以“众生心”为一切法本体,兼具真如与生灭二义,体现大乘“即体即用”的哲学观(摘要2)。
2. “笔则笔,削则削。”
- 解读:子璇编纂原则,删削宗密原疏繁复,保留精要,使义理“得中”易解(摘要2、7)。
3. “始觉同本觉时,无二相可立。”
- 解读:强调修行终极境界中,始觉与本觉的绝对同一性,消解二元对立(摘要7)。
---
五、社会影响力
1. 学术地位:长期被视为研究《大乘起信论》的重要注疏,尤其在华严宗传统中影响深远(摘要1)。
2. 思想争议:因将《起信论》判为圆教,与天台宗产生教义分歧,引发后世对判教标准的讨论(摘要1、6)。
3. 文化传承:被收入《乾隆大藏经》及现代佛学资源库(如喜马拉雅),持续影响汉传佛教理论与实践(摘要4、5)。
---
参考资料
大乘起信论笔削记-佛弟子文库
大众学佛网、识典古籍、楞严经念诵网相关章节
喜马拉雅《乾隆版大藏经》音频
佛弟子文库卷九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