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隋代《众经目录》:佛教经典的系统整理与深远影响》

《众经目录》总结

1. 主要内容  
《众经目录》是隋代法经等人编纂的佛教经典总录,共七卷,收录后汉至隋代的译经、论著等典籍,总计2257部,5310卷。其分类体系为:  
- 前六卷为别录,按大乘、小乘的经(修多罗藏)、律(毗尼藏)、论(阿毗昙藏)分六类,每类下设“一译”“异译”“失译”“别生”“疑惑”“伪妄”六分。  
- 第七卷为总录,包含抄集、传记录、著述录,并附西域与中国本土高僧的著作。  

2. 主要思想  
- 系统性与权威性:旨在整理散乱佛典,统一分类标准,解决“一经数本”“增减异译”等问题,维护佛教经典的纯正性。  
- 辨伪存真:特别设立“疑惑分”与“伪妄分”,鉴别真伪经典,避免混淆教义。  
- 三藏分立:明确区分经、律、论三藏,并细分大乘与小乘,体现对佛教体系化的理解。  

3. 主要编纂者与翻译者  
- 编纂者:隋代大兴善寺沙门法经及其团队,受隋文帝之命整理佛典。  
- 重要译者:目录中提及的译经者包括后秦罗什、北魏菩提留支、晋代竺法护等,涵盖多部经典如《大智度经论》《法华经论》等。  

4. 重点语句摘录与分析  
- 序言核心:  
 > “佛法东行,年代已远;梵经西至,流布渐多……致使凡人,得容妄造。或私采要事,更立别名;或辄搆余辞,仍取真号。”  
 分析:指出佛经流传中的混乱现象,强调编纂目录的必要性,凸显对经典权威性的维护。  

- 编纂目的:  
 > “将恐陵迟圣说,动坏信心,义阙绍隆,理乖付嘱。”  
 分析:表达对佛法衰微的担忧,强调目录编纂对延续正法、巩固信仰的作用。  

5. 社会影响力  
- 文献学价值:开创系统分类与辨伪的先河,成为后世佛经目录(如《开元释教录》)的重要参考。  
- 宗教意义:规范了佛教经典的传播与研习,促进隋唐佛教的繁荣,为宗派形成奠定文献基础。  
- 历史影响:反映隋代中央集权下文化整合的趋势,是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关键文献。  

---

众经目录--.txt

参考资料  
众经目录_法经_在线阅读-贤学网  
众经目录卷第七-众经目录全文原文-识典古籍  
众经目录序-众经目录全文原文-识典古籍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