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百年经典如何重构中国思想的精神脉络?
### **一、核心思想:现代学术框架下的中国哲学体系化**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以**“系统化阐释”**为核心,首次将中国哲学从传统经学中剥离,建立起现代学科范式。其思想突破体现在三方面:
1. **方法论革新**:采用西方哲学分类(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重新梳理中国思想[3][5]。
2. **学派分野**:提出名家“合同异”“离坚白”两派分立、二程分属理学与心学源头等创见[3]。
3. **历史分期**:将中国哲学史划分为**“子学时代”(先秦诸子)**与**“经学时代”(汉至清)**[5],为后续研究奠定框架。
---
### **二、内容提纲:跨越三千年的思想图谱**
全书上下两册共32章,覆盖从先秦至清末的完整脉络:
- **子学时代**(上册):
- 儒家:孔子“仁”学体系、孟子性善论、荀子礼法思想
- 道家:老子“道法自然”、庄子“齐物论”
- 墨家:兼爱非攻的逻辑论证
- 法家:韩非“法术势”政治哲学
- **经学时代**(下册):
- 汉代董仲舒“天人感应”
- 魏晋玄学本体论争鸣
- 隋唐佛学中国化进程
- 宋明理学与心学交锋
- 清代朴学实证主义转向
**附录亮点**:
- **校勘表**与**人名译名对照表**:解决古籍版本差异问题[1]
- **中国哲学小史**:提炼核心观点,便于快速索引[5]
---
### **三、经典名句:穿透时空的智慧锋芒**
1. **“哲学之目的,即在求一‘安身立命’之道。”**(论哲学本质)
2. **“各哲学之系统,皆有其特别精神,特殊面目;一时代一民族亦各有其哲学。”**(论哲学与文化关系)[5]
3. **“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而不注重于人之有什么。”**(对比中西哲学差异)
---
### **四、权威推荐:学界泰斗的至高赞誉**
- **陈寅恪**称其“取材谨严,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清华丛书”[3]。
- **金岳霖**评价:“冯先生不仅是一位哲学史家,更是一位哲学家”——揭示其史论融合的独特价值[5]。
---
### **五、阅读收获:一场思想与方法的双重启蒙**
1. **理解传统的钥匙**:
- 揭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命题的哲学根基
- 洞悉儒道互补对中国文化心理的塑造机制
2. **现代学术的示范**:
- 学习如何处理史料(如对比《庄子》郭象注与原本差异)
- 掌握概念分析技术(如辨析“理”“气”“心”“性”)
3. **中西对话的桥梁**:
- 对比希腊哲学“存在论”与道家“道论”
- 反思康德道德律令与孟子“四端说”的异同
---
### **六、阅读建议:如何高效研读这部经典?**
1. **双线并进法**:
- 纵向:按历史分期把握思想流变
- 横向:对比同时代中西哲学命题
2. **工具书配合**:
- 利用《校勘表》核查引文原始语境[1]
- 参照《人名译名对照表》解决术语障碍
3. **批判性思考**:
- 追问:冯氏对阳明心学的解读是否弱化了其实践维度?
- 延伸:结合当代新儒家观点审视本书结论
---
[1] 中国哲学史(精装)
[3] 中国哲学史(全二册)-图书-手机当当网
[5] 一定要读一次的书 - 中国哲学史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