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体与心性:当代中国哲学的体系突围与“自立吾理”之路
## 一、核心思想:在中西会通中重构哲学本体论
丁耘的《道体与心性》是其《道体学引论》(2019)的延续与深化,核心目标在于通过中西哲学的对照与融合,构建具有中国主体性的哲学体系。本书以**“生生”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两条并行的思想路径:
1. **西方哲学的“力量传统”再释**:以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力量哲学,被重新梳理为西方形而上学古今之变的关键线索,旨在突破黑格尔以降的理性主义框架[1][2]。
2. **中国气论的现代重构**:通过对晚明以降气论传统的重新阐释,试图将“道体学”推进至“道体学气论”,以此安顿**主体性(心性)问题**,回应“心性与道体”的根本追问[1][4]。
这一双重路径既是对西方现代性危机的回应,也是对中国哲学未完成的现代转向的探索。作者主张,唯有通过**气论与力量哲学的对话**,才能为中国思想开辟一条既不割裂传统、又不偏激西化的新出路[1][2]。
---
## 二、内容提纲:从“生生”到“主体性”的哲学旅程
### 1. **“生生”问题的现象学转向**
以现象学方法重新激活“生生”这一中国哲学核心概念,批判传统本体论对生命动态性的遮蔽,提出**“生生即道体之活动”**的命题[2][4]。
### 2. **两线作战:中西哲学的力量对话**
- **西方线**:重释斯宾诺莎的“实体-样态”论与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揭示力量哲学中**“一元多力”**的形而上学结构,挑战康德-黑格尔的理性主义霸权[1][4]。
- **中国线**:重构张载、王夫之的气论,提出**“气即力”**的命题,将气论从朴素唯物论提升至形而上学高度,使之与西方力量哲学形成互鉴[1][2]。
### 3. **心性论的现代安顿**
在气论与力量哲学的融合中,重新定义主体性:**心性并非与道体对立,而是道体生生之力的自觉形态**。这一部分批判了新儒家“以心统天”的理路,主张回归“天道性命相贯通”的原初语境[2][4]。
---
## 三、经典名句(据作者学术脉络提炼)
> “诉诸力量哲学传统,将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思想的古今之变,为中国思想尚未真正完成的现代转向打开一条不那么偏激的出路。” —— 丁耘[1]
>
> “气论不是唯物论的注脚,而是道体学展开其生生之力的剧场。” —— 丁耘[2]
---
## 四、推荐理由:哲学研究者的必读之书
1. **体系性构建的标杆之作**:突破个案研究与范畴考辨的传统范式,以**“太一-气论-心性”**三层结构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的系统性框架[2][4]。
2. **中西比较的方法论突破**:通过力量哲学与气论的会通,提供**非依附性对话**的范例,避免陷入“以西释中”或“中体西用”的窠臼[1]。
3. **回应现代性的思想实验**:针对人工智能、生态危机等当代问题,揭示传统气论中“力-物-生”一体观的可能启示[4]。
---
## 五、读后收获:在古今中西的张力中定位中国哲学
1. **重审“现代性”的多元路径**:西方力量哲学揭示的“力的形而上学”,与中国气论的“气的形而上学”,共同构成对启蒙理性单一现代性叙事的挑战。
2. **激活传统的当代意义**:气论不仅是历史遗产,更蕴含**动态本体论**资源,可为人工智能伦理、生态哲学提供新的概念工具。
3. **方法论启示**:通过**“溯源-重构-对话”**的三重进路,示范如何以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参与全球哲学讨论,而非被动接受外来范式。
---
**参考资料**
[1] 书讯|丁耘《道体与心性》出版-手机搜狐网
[2] 道体与心性:当代中国哲学的体系性构建 -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4] 解读道体与心性:当代中国哲学的新构建-手机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