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 (卷二) : 千高原

# 思想的地质学:《千高原》如何重塑哲学与现实的边界?

## 一、核心思想:跨学科的“根茎”革命
作为吉尔·德勒兹与费利克斯·加塔利合著的《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系列第二卷,《千高原》以**“根茎”(Rhizome)**为核心隐喻,彻底颠覆传统哲学的树状层级结构[4][5]。书中提出:
1. **解辖域化与生成**:反对固定身份与二元对立,强调动态的“生成-存在”(Becoming),如“生成-动物”“生成-不可感知”等概念,揭示生命与世界的流动本质;
2. **游牧学对抗国家机器**:通过“战争机器”理论批判资本主义对欲望的编码,主张游牧式的思维抵抗制度规训;
3. **高原方法论**:全书由15座“高原”构成,每座高原以地质学、生物学、语言学等学科为基岩,形成多声部的思想实验场域[2][4]。

## 二、内容提纲:跨越学科的思想火山
《千高原》拒绝线性叙事,但可梳理其核心脉络:
1. **导论:根茎的宣言**(如“树与根茎的对立”)——确立非中心化、多入口的认知模型;
2. **游牧空间与平滑/纹理化**(第12高原)——分析游牧文明与国家机器的空间政治学;
3. **生成-动物**(第10高原)——探讨人与动物的界限消融及其伦理意涵;
4. **语言的社会装配**(第4高原)——揭示权力如何通过语言编码主体性;
5. **战争机器的悖论**(第13高原)——解构军事组织与革命潜能的辩证关系[4][5][7]。

(注:全书实际包含20个高原,以上为代表性章节)

## 三、经典名句与思想火花
> “一座高原始终处于中间,不在开头也不在结尾。根茎的本质就是生成,在中间伸展并爆发。” —— 德勒兹与加塔利对“高原”的界定[5]
>
> “战争机器对抗国家装置,正如游牧对抗定居,平滑空间对抗纹理空间。” —— 揭示空间政治的核心矛盾[4]

## 四、推荐理由:为何必须阅读这部哲学奇书?
1. **思想实验的巅峰**:融合地质学、生物学等十余学科,展现哲学前所未有的开放性[2][4];
2. **现实批判的利器**:其对资本主义“欲望生产”的解剖,为理解当代消费社会、数字异化提供框架;
3. **译本权威性**:202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修订版由姜宇辉重译,修复初版晦涩之处,新增学术注释(豆瓣评分9.1)[4][7];
4. **跨领域影响力**:启发了建筑(如扎哈·哈迪德)、电影(如戈达尔)、文学理论等领域的后现代实践[5]。

## 五、阅读收获:在思想的千高原上攀登
1. **突破认知范式**:传统哲学的“主体-客体”“本质-现象”框架被根茎思维取代,培养多维度思考能力;
2. **解蔽权力机制**:理解资本主义如何通过“符号系统”(如货币、法律)实现对欲望的捕获;
3. **实践启示**:游牧思维启发个体在算法统治时代保持批判性,如社交媒体中的“平滑空间”突围策略;
4. **美学觉醒**:书中对培根绘画、卡夫卡文学的分析,重塑艺术作为“感觉的聚块”的本体论意义。

---

**参考资料**
[2] 《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修订译本.卷2(精品)》
[4] 【经典包邮】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2):千高原...
[5] 《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2): 千高原(修订译本)》作者: (法)
[7] 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2) - 图书 - 豆瓣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