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四时之外

在时间之外,寻找永恒:朱良志《四时之外》如何叩响中国艺术的生命之魂

---

一、一部叩问永恒的艺术哲学:为何“四时之外”是中国艺术的灵魂?

中国艺术从未将笔墨局限于四季轮回的具象描摹,而是以“四时之外”为精神坐标,追寻超越时空的生命真性。朱良志教授的《四时之外》以“时间”为锁钥,开启了中国艺术哲学的深层秘境。书名取自清代画家恽南田的“荣落四时之外”,直指艺术的核心命题:如何在流转的时光中,捕捉永恒的生命境界?

书中提出,中国艺术的终极追求是“在变化的表相中表现不变的精神”。从《诗经》中朝生暮死的蜉蝣,到金农笔下易朽的芭蕉,艺术家们以脆弱喻永恒,在时间裂隙中窥见“不坏之理”。这种对永恒的叩问,既非西方宗教的彼岸寄托,亦非现代科技的线性征服,而是以“生生”哲学为根基——在枯藤新花、古刹孤鸟的意象中,展现生命绵延不绝的本真力量。

---

二、四时编章里的乾坤万象:一部艺术史的时间穿越指南

甲编·瞬间即永恒
以明代陈洪绶《古木茂藤图》为例,枯朽枝干与蓬勃藤蔓交织,揭示“造物无尽”的真理。艺术家用刹那的笔墨凝固,让观者在衰朽中看见新生,在有限中触摸无限。正如金农诗云:“世间同梦,唯有蒙庄”,中国文人总能在睡榻蕉荫间,悟透刹那永恒的禅机。

乙编·时间的秩序
拆解《周易》“生生之谓易”的密码: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仅是自然规律,更是艺术创造的节奏法则。书中指出,中国艺术家擅用“无时性”对抗“历史时间”——当八大山人笔下翻白眼的鱼鸟挣脱朝代更迭的枷锁,艺术便成了超越历史叙事的自由之地。

丙编·历史的回声
颠覆传统史观的三重认知:被书写的权威历史、混沌的历史现象、作为生命真性的历史。作者以倪瓒“不作时史”的山水为例,证明真正的艺术从不匍匐于史册之下,而是直抵“天地自悠悠”的本然状态。

丁编·盎然的古趣
解析文人案头的极致美学:一方印章藏宇宙,半尺盆景纳乾坤。这些微观艺术通过“古拙”“苍润”的审美趣味,将永恒凝练于方寸之间,恰如恽南田所言:“一勺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

---

三、穿透时空的智慧结晶:书中十大撼人心魄的名句
1. “长安卿相,不来此乡”——金农(《古木茂藤图》题诗)
2. “看来天地本悠悠,山自青青水自流”——恽南田(《四时之外》题解)
3.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诗经·曹风》(开篇之眼)
4. “无生即长生”——佛道融通的永恒观(文人画精神内核)
5. “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四时之外”——恽南田画论(全书思想原点)
6. “诗是关于人生困境以及怎样从这困境解脱的咏叹”——朱良志(艺术本质论)
7. “为艺要怀着一颗超越之心,勘破表相”——恽南田艺术观(创作方法论)
8. “山非山,水非水,花非花,鸟非鸟”——传统艺术观物法(形式超越论)
9. “在时空二者之间,以时统空”——中国美学时空观(哲学基础)
10. “艺术创造就是以简易的方式,超越变易的表象”——周易美学启示(创作真谛)

---

四、为何这部书值得放在每个知识分子的案头?

奖项认证的学术高度
☆ 文津图书奖(国家级权威)
☆ 伯鸿书香奖(传统文化标杆)
☆ 今日头条年度好书(大众影响力)
☆ 中国好书/光明书榜/行读图书奖(专业认可)

装帧设计的艺术匠心
布脊精装承载思想重量,四色彩印还原古画神韵。翻阅时仿佛触摸宋代绢帛、明代笺纸,让阅读成为一场跨越千年的美学巡礼。

认知升级的三重启示
1. 给历史学家的当头棒喝:跳出“历史现象”与“书写历史”的窠臼,发现第三种“生命真性”的历史;
2. 给艺术家的醍醐灌顶:从倪瓒的“不作时史”到八大的“翻眼哲学”,重识创作的超越性本质;
3. 给现代人的解忧良方:在“内卷”时代,学会用“四时之外”的视角,将焦虑转化为对生命本真的静观。

---

五、当咖啡遇见古墨:一个编辑的阅读札记

初遇此书是在798的雾霾天,铅灰色天空与精装布封的靛蓝形成奇妙共振。当读到“芭蕉易坏之身却要眷恋名与物”时,窗外正飘落今冬第一片雪——这何尝不是金农笔下的“绿天庵”在现代的重现?朱良志教授用学术的严谨与诗人的敏感,在书页间搭建起通往永恒的桥梁:我们读的不是文字,而是与苏东坡共赏枯木、与徐渭同醉墨痕的灵魂震颤。

最震撼的顿悟来自“盎然的古趣”章节:原来案头那块顽石,竟是抵抗时间暴政的微型纪念碑!自此每每端详文玩,眼中不再是价格标签,而是“一沙一世界”的永恒印记。这或许就是本书的魔力——它让每个读者都成为时间的炼金术士,在碎片化时代重获凝视永恒的勇气。

---

参考资料来源
书单丨四时之外-手机搜狐网
社科荐书丨《四时之外》-手机搜狐网
新书 | 朱良志《四时之外》:永恒在何处?永恒在生生-手机搜狐网
四时之外:超越时间直抵生命本真-手机网易网
四时之外 - 图书 - 豆瓣
四时之外-文学艺术-中国全民阅读网
【新刊】重木 |《四时之外》:超越的存在与艺术-手机搜狐网

上一篇江城下一篇长城形态图志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