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西方叙事霸权,中国学者如何重构三百万年人类文明史?
一、全球史书写中的中国突围
当葛兆光教授将23位中青年学者的学术激情熔铸成1624页的《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这不仅是一次学术壮举,更是一场文明对话的破冰之旅。这部由云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三卷本巨著,以"人类起源、战争移民、物品流通、宗教信仰、疾病气候、大航海时代"六大关键词为经,以三百万年文明互动为纬,编织出中国人眼中的人类命运图谱。
书中摒弃了传统史学"华夏中心论"与"西方中心论"的双重桎梏,在阿拉伯商船的黑石号沉船遗珍里看见唐代长沙窑的全球化基因,从新疆出土的联珠对马纹锦中解读波斯文明的东渐密码。正如葛兆光所言:"真正的全球史不该有主角,每个文明都是流动网络中的节点" 。
二、六大维度解构人类文明密码
1. 起源神话的祛魅与重构
开篇直指人类学前沿争议,通过基因考古与神话叙事的双重印证,揭示东亚智人迁徙路线与非洲起源说的隐秘关联。书中以仰韶彩陶纹样与两河文明符号的惊人相似,叩问早期文明是否共享过某种"原始全球化"密码。
2. 战争背后的文明交换
蒙古西征章节颠覆传统认知:当波斯细密画遇见元青花,当中国火药重塑欧洲战争形态,征服者的铁蹄竟成为技术传播的载体。作者以蒙元驿站体系为案例,展现军事网络如何蜕变为欧亚商贸大动脉。
3. 丝路驼铃中的物质革命
从黑石号沉船打捞的5.6万件唐代外销瓷,到16世纪墨西哥白银引发的"价格革命",书中构建起惊人的物质文明谱系。特别聚焦中国生丝如何经马尼拉大帆船改写欧洲纺织史,揭示全球化早在殖民时代之前已悄然启动。
4. 信仰传播的在地化奇迹
佛教东传章节堪称跨文化传播的经典教案: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如何融合键陀罗艺术与南朝士族审美?景教碑文里的"阿罗诃"称谓又暗含怎样的神学妥协?这些追问直指文明交融的深层机理。
5. 气候变迁改写文明版图
小冰河期专题令人耳目一新,考证明朝灭亡与太阳黑子活动的隐秘关联,分析尼罗河水位波动如何左右埃及法老的统治合法性。书中首次系统梳理中国历史文献中的气候记录,构建起宏观生态史框架。
6. 大航海的双面镜像
突破"地理大发现"的欧洲叙事,从郑和船队带来的长颈鹿祥瑞,到葡萄牙商人在澳门留下的混血社群,重新定位中国在海洋全球化中的坐标。特别揭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如何让晚明白银成为世界货币。
三、文明对话的智者箴言
- "当长沙窑工匠在瓷碗上描绘阿拉伯纹样时,大唐已学会用世界的眼睛看自己" —— 摘自《黑石号:沉船里的全球化密码》
- "联珠纹从波斯王冠落到唐朝贵妇裙裾,比任何史书都更生动地记载着文明的谦卑与包容" —— 文物考据章节题记
- "郑和的宝船载不动天朝迷梦,却为马六甲留下了永不沉没的文明锚点" —— 大航海篇章导语
四、为何值得置于书架C位?
1. 权威学者联袂破壁:葛兆光领衔的23人团队涵盖考古、宗教、艺术史等跨学科精英,既有学院派的严谨,又具公共写作的灵动。
2. 中国视角的全球叙事:跳脱"冲击-回应"模式,在佛教东传章节展现主动的文化选择,在白银贸易论述中重估中国的定价权。
3. 史料运用的三重突破:敦煌文书与威尼斯商旅日记对读,甲骨卜辞与玛雅历法并置,海关档案与沉船报告互证,开创史料互文新范式。
五、在历史褶皱里照见未来
阅读这部"去中心化"的全球史,最震撼的启示莫过于:文明从来不是独白,而是一场永不停息的对话。当我们在书中看到元代回回天文学家编制《授时历》,明末士大夫与利玛窦共译《几何原本》,便会顿悟——今天争论不休的"中西之辩",先辈们早已给出更开放的答案。
这部耗时五载完成的学术长跑(从音频节目到纸质出版),既是中国学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史学回应,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认知升级的绝佳入口。当你在某个深夜翻开第三卷,读到马尼拉华人用闽南语吟诵西班牙情歌时,或许会突然理解:所谓全球化,不过是人类永远在寻找新的方式,把异乡变成故乡。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手机搜狐网
一部由中国人自己撰写的首部全球史——《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人文社科-中国全民阅读网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能写出什么新意?-手机网易网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在线免费阅读-葛兆光热门作品在线阅读
中国学者视频角叙述的全球史 - 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