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鸿新作《天人之际》:在千年山水间,寻找中国艺术的基因密码
---
一、为何说山水是中国艺术的「超级密码」?
巫鸿教授在《天人之际:考古美术视野中的山水》中,将中国山水艺术比作一条贯穿文明的基因链。他突破传统绘画史框架,以考古实物与视觉图像为锚点,追溯青铜器纹饰中的云雷、汉代墓室壁画中的仙山、敦煌石窟中的经变山水,最终抵达宋元文人画的高峰。这种「从地底到云端」的研究路径,揭示了山水不仅是艺术题材,更是中国人认知宇宙、构建精神世界的核心符号。
书中提出一个颠覆性观点:山水画的成熟并非突然降临的艺术革命,而是数千年文化层累的结果。通过分析良渚玉器上的抽象水波纹、战国漆器上的狩猎场景,巫鸿证明早在绘画独立成科之前,「山水」已作为宇宙秩序的隐喻,深植于礼器、建筑与墓葬系统之中。这种将考古材料与艺术理论交织的叙事,让读者恍若亲历一场跨越三千年的视觉考古发掘。
---
二、五重维度解码山水艺术史诗
1. 起源之谜:从自然崇拜到哲学符号
书中以三星堆青铜神树、红山文化玉龙为切入点,解读原始宗教中「山岳通天」观念。一组战国曾侯乙墓漆箱上的二十八宿图,揭示了古人如何将星辰运行与山川地理对应——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正是山水艺术的精神内核。
2. 仙山幻境:汉代墓葬中的彼岸想象
通过对马王堆T形帛画、河北安平东汉墓壁画的微观分析,巫鸿还原了「昆仑」「蓬莱」等神话地理如何转化为视觉符号。其中一组描绘西王母宴饮场景的画像石,山峦既是神仙居所,也构成引导灵魂升天的神圣路径。
3. 佛教东渐:敦煌壁画里的宇宙重构
特别聚焦莫高窟第217窟《法华经变》壁画:画家以青绿山水为背景,将佛陀说法场景置于层叠山峦之间。这种「山水即法界」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佛教本土化过程中与中原山水传统的深度交融。
4. 文人觉醒:魏晋玄学与笔墨实验
从顾恺之《画云台山记》的理论构建,到宗炳《画山水序》提出「澄怀观道」的创作观,书中结合南京西善桥宫山墓《竹林七贤》砖画等实物,再现了山水如何从宗教象征转向文人精神载体。
5. 范式确立:宋元笔墨中的宇宙秩序
以郭熙《早春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为案例,剖析「三远法」「皴法」等技术体系背后的哲学思维。一组元代龙泉窑青瓷山水纹饰的对比研究,更揭示了山水美学从精英艺术向大众文化的渗透。
---
三、照亮文明暗河的十句思想闪电
1. 「山水是中国艺术的源代码,每一次重启都是传统的再编译。」 —— 对良渚玉器纹饰的解读
2. 「墓葬中的仙山不是风景,而是通往永恒的交互界面。」 —— 论汉代生死观与空间表现
3. 「敦煌画工用青绿颜料描绘的不仅是山色,更是佛光普照的量子场域。」 —— 佛教山水观解构
4. 「文人案头的砚山,实则是掌中昆仑。」 —— 解析宋代文人赏石文化
5. 「水墨氤氲间,藏着宇宙大爆炸的余温。」 —— 论米氏云山的哲学维度
---
四、这是一部值得放在案头的精神指南针
本书荣获2025年「三联书店年度人文社科图书」绝非偶然。巫鸿教授以侦探般的洞察力,在青铜锈色、壁画残片、瓷釉裂纹中寻找线索,为读者重建了理解中国艺术的坐标系。书中300余幅高清图像(含50余件首次公布考古资料),搭配电影镜头式的文字描述,让学术考据焕发出推理小说的阅读快感。
特别推荐给:
- 艺术史学者:提供跨学科研究方法论范本
- 文化创意从业者:获取传统美学的当代转化密码
- 哲学爱好者:在山水镜像中重思天人关系
- 博物馆观众:解锁文物背后的宇宙叙事
---
五、当考古手铲叩响艺术之门
合上书页,那些曾被视为「匠气之作」的墓葬壁画、陶瓷纹饰突然有了新的生命。巫鸿教会我们用「考古美术」的X光眼透视文明:长沙马王堆帛画上的层叠山峦,原是楚汉宇宙观的立体投影;一件宋代磁州窑瓷枕上的水墨山水,暗示着文人画美学早已突破绢纸边界。
这场阅读犹如参与考古发掘——我们不仅是旁观者,更是手持探铲的共谋者。当最后一块「学术陶片」归位时,赫然发现:中国山水艺术的伟大,不在于某位天才画家的横空出世,而在于无数无名者在青铜上刻写、在陶土上描绘、在岩壁间涂抹时,共同完成的文明操作系统迭代。
---
参考资料来源:
天人之际:考古美术视野中的山水-人文社科-中国全民阅读网
学者巫鸿:山水如何成为超级符号-澎湃新闻
巫鸿推出新书《天人之际:考古美术视野中的山水》-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