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王赓武回忆录: 《家园何处是》(上卷),《心安即是家》(下卷)

漂泊与归途:九旬史学家的世纪寻根之旅

---

一、一部跨越时空的「家园启示录」
这部由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年推出的《王赓武回忆录》,以《家园何处是》(上卷)与《心安即是家》(下卷)构筑起20世纪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作为享誉国际的汉学家、新加坡国立大学特级教授,94岁高龄的王赓武用近600页篇幅,将个人命运嵌入南洋烽火、中国巨变与全球动荡的历史经纬,完成了一场对「家」的哲学叩问。

书中独特地融合三种叙事视角:母亲丁俨1940年代手书《五十年回忆》的斑驳字迹,妻子林娉婷跨越半世纪的日记片段,以及作者本人沉淀八十余载的生命省思。这种「三重奏」式书写,让回忆录既是个体生命史,更成为海外华人族群寻找精神原乡的集体史诗。

---

二、内容纲要:在破碎版图中重构家园

(上卷)《家园何处是》:根系江南,枝蔓南洋
- 家族迁徙史:从江苏泰州耕读世家到南洋泗水华侨学校,父亲王宓文「背着《昭明文选》下南洋」的文化坚守
- 双重教育现场:日间英文学校的殖民语境 vs 夜晚父亲讲授的《孟子》《史记》
- 1937-1945:日军铁蹄下的马来亚,少年在槟城街巷习得粤语、马来语的生命突围
- 1947南京幻灭:归国求学遭遇内战,见证「故国竟成他乡」的认同困境

(下卷)《心安即是家》:在流动中安顿灵魂
- 学术伉俪:与上海名门之女林娉婷在马来亚大学的相遇,两个离散灵魂的相互救赎
- 三迁治学路:吉隆坡马来亚大学的建校岁月 → 剑桥东方研究院的智识碰撞 → 澳洲国立大学的学术巅峰
- 1991顿悟时刻:卸任香港大学校长之际,终悟「家是共同创造的文化记忆」

---

三、思想内核:解构与重建的辩证

1. 流动的认同哲学
「没有东西能挡在我认识万物的道路上」——这句镌刻在扉页的箴言,恰是王赓武破解身份困局的密钥。当战火撕裂地理意义上的家园,他转而构建「移动的故土」:在南京中央大学读《楚辞》,于剑桥图书馆考据南海贸易,借香港大学讲堂传播中华文明,每个文化现场都成为临时锚点。

2. 跨文明的对话智慧
书中展现惊人的语言图谱:幼年吴语、马来亚方言、殖民英语、古典文言交错生长。这种混杂性反而造就独特的学术视角——既能以「他者」眼光解构中原中心论,又能用中华智慧观照南洋社会。

3. 知识分子的宿命
「我们这代人像候鸟,总在寻找适合思想孵化的温度」。从钱穆在新亚书院的坚守,到费正清在哈佛的汉学拓荒,回忆录记录着20世纪知识精英在离散中传承文明火种的群像。

---

四、经典名句:穿透世纪的智性光芒
1. 「护照可以限定公民身份,却无法定义文化归属」——下卷第八章
2. 「母亲临终前交给我泛黄的手稿,那是最沉重的家书」——上卷序言
3. 「林娉婷说:爱不是找到完美的人,而是学会用完美的眼光看待不完美的人」——下卷婚恋篇
4. 「历史学家的使命,是让沉默的文物开口讲述被遗忘的真相」——学术札记

---

五、为何值得放在你的书架上?
1. 多重文本价值:家族档案 殖民史料 学术手札的三重互文,媲美《顾颉刚日记》的文献价值
2. 文明碰撞现场:亲历新加坡建国、香港回归等20个重大历史现场
3. 终极人文关怀:为全球化时代的认同危机提供历史注脚

正如复旦大学李天纲教授所言:「这本书让我们看见,一个江南世族如何在南海波涛中开枝散叶,最终长成连接东西文明的精神群岛。」

---

六、阅读启示:在不确定中安身立命
当我们将书页间泛黄的家族照片与微信家族群的动态并置,突然读懂:所谓家园,不是地理坐标的凝固,而是文化基因的延续。王赓武用九旬人生证明——真正的归宿,存于对知识的敬畏、对差异的包容,以及在流动时代守护文明的自觉。

[参考资料]
王赓武回忆录-手机搜狐网
九旬历史学家王赓武,如何书写从江南到南洋的家族故事-第一财经
《王赓武回忆录》 (来自热书发现系统)
王赓武回忆录txt下载 - 品质读书
王赓武的师友杂忆 - 豆瓣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