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诗经名物图解

《诗经名物图解》:沉睡千年的草木诗语,唤醒东方美学基因

一、溯古通今:一部跨越时空的诗画对话录
《诗经名物图解》以“书中书”的匠心设计,将日本江户时代学者细井徇手绘的《诗经名物图解》原稿与当代注解完美融合,重现了《诗经》中百余种动植物的灵动风姿。这部作品不仅是对《诗经》物质文明的解码,更是一场跨越2500年的美学对话——细井徇以工笔重彩复活《毛传》《陆疏》的古老记载,而现代学者则用生物学视角为“参差荇菜”“颜如舜华”等经典意象注入新知,让上古的诗意与当代的科学精神在宣纸间碰撞生辉。

---

二、诗画共舞:解码《诗经》的视觉密码本
(一)装帧美学:古籍复刻的工艺觉醒
全书采用经折装帧工艺,以仿古宣纸呈现细井徇原画,每幅图旁配以半透明蝉翼笺,印刻着对应植物的《诗经》原文及《本草纲目》《品物图考》考据。当读者轻掀薄笺,恰似揭开历史尘埃,完成一场与先民的隔空对话。这种“书中书”设计,既保存了古籍的雅致形制,又创造出沉浸式阅读体验。

(二)名物图鉴:草木虫鱼的百科全书
从《关雎》中象征爱情的荇菜,到《伯兮》里隐喻相思的飞蓬,书中系统梳理了《诗经》涉及的116种生物。每物种均包含:
- 科学考据:现代生物学分类及《救荒本草》等古籍性状描述
- 诗意解码:如“采采卷耳”实为苍耳子,其带刺果实暗喻思念的刺痛感
- 文化延伸:狗尾草在《甫田》中化身“莠草”,揭示农耕文明的杂草哲学

---

三、经典重现:那些刻进文化基因的诗性符号
(一)植物篇:一叶一世界的东方隐喻
- 木槿(《郑风·有女同车》)
“颜如舜华”以朝开暮落的木槿,暗喻红颜易逝的永恒哀愁。书中特写其单瓣花型,旁注《齐民要术》栽培技法,揭示先秦花卉审美与实用主义的交融。
- 萱草(《卫风·伯兮》)
细井徇用明艳橘色渲染“谖草”,图解《博物志》记载的忘忧特性,与《毛传》“背北堂种萱”形成图文互证,还原古代庭院疗愈美学。

(二)动物篇:羽鳞潜跃的文化密码
- 雎鸠(《周南·关雎》)
通过对比中日历代《诗经》注本中的鸟类图谱,论证这种“挚而有别”的水鸟实为东方特有的冠鱼狗,其忠贞习性成为儒家伦理的自然注脚。
- 蟋蟀(《唐风·蟋蟀》)
书中收录三种不同季节的蟋蟀形态,佐以《夏小正》物候记录,展现先秦农事观测的精细程度。

---

四、多维启示:在名物考据中重识华夏文明
(一)自然认知的诗意转化
《诗经》先民将茯苓的生长规律(“隰有苓”)与爱情萌动相联系,体现“格物致知”的原始哲学。书中通过图解《邶风·简兮》中山地植被垂直分布,揭示古代生态智慧如何升华为诗意表达。

(二)美学基因的当代激活
细井徇在1847年序言中强调:“令童蒙易辨识焉”,这种知识可视化理念竟暗合现代博物学教育。书中蒹葭的渐变着色处理(从青绿到苍黄),为《秦风·蒹葭》“白露为霜”提供沉浸式理解场景。

---

五、阅读指南:开启古典之美的三重密钥
1. 诗画对读法:先赏细井徇彩绘,再读对应诗篇,最后对照现代注释,体验从视觉到思维的认知跃迁
2. 名物追踪术:选取《桃夭》《采葛》等名篇,按图索骥建立植物—诗意—民俗的关联图谱
3. 古今对话录:比较《陆疏》与《中国植物志》的异同,思考文化符号的流变轨迹

---

[参考资料]
《诗经名物图解》:美了千年,却被淡忘-手机搜狐网
诗经名物图解 - 图书 - 豆瓣
诗经(名物图解版)-孔夫子旧书网
诗经名物图 - 图书 - 豆瓣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