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历史的回声:《可听的过去》如何重塑我们对声音文化的认知
---
一、穿越声波的历史叙事:为什么这本书值得一读?
在数字时代,我们习惯了用指尖滑动屏幕获取声音,却鲜少追问:人类为何痴迷于“复制声音”?乔纳森·斯特恩(Jonathan Sterne)的《可听的过去:声音复制的文化起源》(The Audible Past: Cultural Origins of Sound Reproduction)以一场横跨技术与文化的考古之旅,回答了这一问题。这部豆瓣评分高达9.1的经典著作,不仅是一部声音技术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通过“听觉”重构自我认知与社会关系的文化史诗。
斯特恩以19世纪留声机、电话、广播的发明为线索,揭示了一个颠覆性的真相:声音复制技术从未“中立”,它始终是权力、欲望与想象的载体。正如书中那句振聋发聩的箴言:“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文化的镜像——它映照出人类对永恒与控制的执念。”
---
二、解码声音复制的三重悖论:核心思想与内容纲要
1. 技术的神话:从“保存”到“篡改”
本书开篇即拆解了“声音复制=真实重现”的迷思。斯特恩指出,1877年爱迪生发明留声机的初衷并非记录音乐,而是为了商业文书的口述存档。这一技术从诞生之初便被赋予了“控制时间”的野心:人们渴望通过机械装置凝固转瞬即逝的声波,却不知这一行为本身已是对声音的“文化再生产”。
关键章节:
- 第二章《可听的档案》:分析早期录音如何被用于殖民者“保存”原住民语言,实则成为文化霸权工具。
- 第五章《幽灵之声》:探讨留声机如何将死者声音“复活”,催生现代人对声音的恋物情结。
2. 听觉的政治:谁的声音被听见?
斯特恩犀利地指出,声音技术史是一部“选择性失聪”的历史。电话网络的设计优先服务白人精英阶层,广播电台的频段分配暗含地缘政治博弈。书中援引1920年代美国广播法案案例,揭示技术标准如何成为文化排斥的隐形门槛:“当技术声称‘中立’,往往正是权力最危险的伪装。”
经典名句:
> “每一台留声机都是时间机器,但它驶向的不是过去,而是发明者想象中的未来。”
> “无线电波里流淌的不仅是音乐,还有殖民者的频率霸权。”
3. 身体的消逝:从“聆听”到“消费”
在本书最具哲学深度的部分,斯特恩提出“听觉的异化”命题:当声音成为可存储、可交易的客体,人类的听觉从身体体验退化为感官消费。19世纪耳科医生的诊疗记录显示,留声机普及后,“幻听症”患者激增——这暗示着技术如何重塑了人类的神经感知模式。
---
三、一场跨学科的思维盛宴:本书的独特价值
1. 方法论启示:打破技术决定论
斯特恩采用“文化考古学”框架,将技术史、媒介研究、人类学熔于一炉。他拒绝将留声机视为单纯的物理发明,转而追问:“为何19世纪的社会需要一种能‘囚禁声波’的装置?”这种追问方式,为理解当下AI语音、元宇宙等新技术提供了历史透镜。
2. 现实映照:数字时代的文化再生产
书中关于“声音商品化”的论述,在流媒体时代愈发显现预见性。当算法推荐决定我们听什么音乐,当播客主播用声调设计操控听众情绪,斯特恩的警告犹在耳边:“每一次技术进步,都是一场文化权力的重新分配。”
---
四、为什么你应该翻开这本书?
1. 给历史爱好者的惊喜
书中充斥着意想不到的史实:电话最初被设想为广播设备,早期录音师用蜡筒记录临终遗言,甚至纽约地铁曾实验用留声机播放车厢广告…这些碎片拼贴出一部“另类现代史”。
2. 给技术哲学者的挑战
斯特恩对“技术本体论”的批判极具颠覆性。他证明:留声机的发明不是“发现”声波规律的结果,而是基督教“道成肉身”观念与资本主义商业逻辑共谋的产物。
3. 给普通读者的启示
当我们戴上降噪耳机、点击语音消息时,已不自觉参与了这场持续两百年的文化实验。本书将让你重新听见——地铁报站声中的殖民遗产、微信语音里的情感政治、甚至心跳监测仪的医学凝视。
---
五、余音绕梁:合上书页后的长久回响
斯特恩在尾声写道:“我们塑造技术,技术也重塑着我们聆听世界的方式。”这句话恰似一记钟声,叩击着数字原住民的灵魂。在TikTok短视频与ChatGPT语音对话的喧嚣中,《可听的过去》像一艘潜水艇,带我们潜入声波之下那片暗流汹涌的文化深海。
或许,下一次当你按下录音键时,会想起书中那个意味深长的隐喻:
> “每一段被录制的声音,都是人类写给时间的情书——而情书里藏着的,从来不只是爱。”
---
参考资料
文化再生产
英语每日一句_欧路在线词典-每日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