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彩写诗,以丹青问道:走进恽寿平《花卉写生册》的至美之境
---
一、传世册页中的「没骨风华」:艺术思想的凝练
恽寿平以「没骨花卉」独步清初画坛,其《花卉写生册/南山册页》堪称这一技法的巅峰之作。所谓「没骨」,即摒弃传统勾线填色之法,直接以水色交融的笔触塑造物象。这种技法看似轻盈随意,实则需对花卉形态、色彩层次、水墨渗透有极精准的把控。正如他在册页题跋中所言:「写生之妙,不在形似,贵在摄其生气」。
书中四套册页(1672-1685年创作)完整展现了恽寿平「师造化」的艺术理念。他常对花终日凝视,捕捉晨露未晞时的花叶肌理,或暮色苍茫中的色彩氤氲。如《瓯香馆写生册》中桃花一帧,粉色花瓣以湿笔点染,叶脉仅用淡绿晕染出光影,枝干则以赭石与墨色交融,呈现出「似有风过枝头颤」的灵动。这种「以形写神」的追求,暗合文人画「托物言志」的传统,却又在技法上开创了写实与写意交融的新境界。
---
二、四时芳菲入画来:内容纲要与经典撷珍
1. 春之萌动:桃花海棠卷
册页以「半夜欹风并露开,一枝千花报春心」的桃花开卷,粉瓣含露,绿萼凝碧,没骨法将早春薄寒中的娇嫩刻画入微。海棠一帧则以淡紫花朵与墨绿阔叶形成视觉张力,题诗「胭脂染就淡妆新」,暗喻画家历经战乱后对安宁的珍视。
2. 夏之绚烂:枇杷卷丹卷
金灿枇杷果以藤黄层层积染,叶片脉络隐现于青绿晕染中,呼应「绿叶成阴子满枝」的丰饶意象。卷丹(百合)则以朱砂点染花瓣,墨笔勾勒花蕊,题跋「百年好合本无心」,透出对世俗吉祥寓意的超脱观照。
3. 秋之静穆:菊花雁来红卷
秋菊采用「撞粉法」:先铺淡彩底色,趁湿注入白粉,形成霜华凝结的效果。雁来红叶片的红、黄、绿三色过渡毫无勾线痕迹,却显「秋色老梧桐」的苍劲。册中「宁可枝头抱香死」的题句,恰似画家晚年淡泊心境的写照。
4. 冬之清寂:梅花水仙卷
白梅以留白为花瓣,仅以淡墨烘染背景雪意,暗香浮动之态跃然纸上。水仙则用石青淡染叶片,花冠施以蛤粉,题诗「凌波微步袜生尘」,将宋词意境融入笔墨。
---
三、丹青之外的哲思:读册启示三境
1. 观物之道:从「形似」到「生意」
恽寿平强调「惟能极似,乃称与花传神」,但册页中的「似」绝非机械摹写。如蚕豆花一帧,细长藤蔓以枯笔疾扫,紫色花瓣以湿笔点厾,看似草草,却精准捕捉了田间野卉的蓬勃生机。这种「写生即写心」的理念,启示我们:艺术的真谛不在复刻表象,而在提炼万物内在的生命律动。
2. 用色之禅:浓淡皆是般若
册页中色彩的运用堪称教科书:牡丹的胭脂红需调入微量墨色方显雍容,菊花的藤黄必以赭石打底才不流于艳俗。正如《用色如诗》所言:「重而不俗,艳而不妖,淡则不觉寡淡,轻则不显轻薄」。这种对色彩「度」的把握,恰似中国哲学中的「中庸」智慧。
3. 文人之骨:笔墨背后的精神突围
恽寿平少年抗清、中年鬻画的坎坷经历,使册页中的花卉暗含人格隐喻。如凤仙花题句「金盘和露捣仙葩」,表面写闺阁染甲之趣,实则以柔婉笔触掩藏遗民心事。观者若能透过没骨花卉的柔美表象,读到画家「以柔弱胜刚强」的精神韧性,方得册页三昧。
---
四、为何此书值得典藏?
1. 技法范本:高清印刷还原原作笔墨细节,没骨法的水迹、色阶变化纤毫毕现,堪比直面真迹。
2. 诗画互文:每帧配释读题跋,揭示「以诗入画」的创作逻辑。如洛阳花页「天香夜染衣」句,既描摹花色浸月之景,又暗含对大唐盛世的追慕。
3. 学术权威:附录考据册页流传脉络,详析常州画派对后世任伯年、吴昌硕的影响。
---
已参考资料:
恽寿平(花卉写生册)/南山册页 - 图书 - 豆瓣
用色如诗: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恽寿平画作赏析
恽寿平的四时花果,香气扑鼻
历代名画//恽寿平绘画作品
恽寿平笔下的花儿,润眼悦目,养气凝神!-手机搜狐网
“一代之冠” 恽寿平:清初最负盛名的花鸟画家-360个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