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香谱

千年香事,一册风雅:《香谱》里的东方生活美学

一、焚香传世:一部跨越三千年的文化密码
"香之为用从上古",翻开《香谱》,扑面而来的不仅是氤氲香气,更是中华文明绵延三千年的精神脉络。这部以《四库全书》所收《陈氏香谱》为底本的典籍,犹如一座沉香木雕琢的时光宝盒,将香料源流、制香工艺、文人雅趣熔铸成卷。从商周祭祀的袅袅青烟,到唐宋雅集的香席风流,直至明清书斋的篆香清供,全书四卷"香之品、香之异、香之事、香之法",构建起中国香文化的完整体系。

书中特别收录《酉阳杂俎》对龙脑香的考据:"出波律国,树高八九丈,可六七尺围,叶圆而背白",这般兼具博物志趣与文学美感的记述,将读者引入香料世界的秘境。而《唐本草》对沉水香的描写:"木似榉柳,重实黑色沉水者",更暗含古人"沉檀龙麝"的品鉴智慧。这些跨越时空的香事记载,让现代人得以触摸传统文化的肌理。

二、雅士心香:文人精神的美学投射
在《香谱》构建的香道宇宙里,苏东坡"雪中春信"的梅花篆香,与李清照"瑞脑消金兽"的闺阁熏香相映成趣。书中"香之事"卷记载,韩熙载发明"五宜说":对月宜焚龙脑,赏雪宜御炉沉香,这种将自然意境与嗅觉审美结合的智慧,恰是中国文人天人合一思想的绝佳注脚。

书中引《陈氏香谱》所述"南方火德,其气炎上,圣人制为焚香之器",揭示香道与五行哲学的深度关联。而《香谱》对"隔火熏香"技法的详解,不仅展现古代工匠智慧,更暗含"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处世哲学——正如香霭需隔云母片慢煨,人际交往亦需留白余韵。

三、道法自然:香事中的生命哲学
《香谱》最动人处,在于将制香过程升华为修身之道。书中"香之法"卷记载的"四季合香方",春用甘松醒脾,夏取薄荷清心,秋收桂花润燥,冬采安息暖身,这种顺应天时的制香理念,恰与《黄帝内经》养生之道暗合。明代周嘉胄"霜里佩黄金者,不贵于枕上黑甜"的香学感悟,在书中化作可触可感的实践指南。

书中特别收录的《天香传》,以"草木有魂,金石含香"的认知,构建起独特的生态观。当读到"沉水香生于榛莽,历数百年风雨乃成"时,现代人浮躁的心灵仿佛也被这份时光淬炼的沉香所安抚。这种"慢成哲学",恰是治疗当代焦虑症的文化良方。

四、香火相传:传统美学的现代启示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香谱》提供的不仅是历史知识,更是生活美学的重构方案。书中记载的"香席十规",从炉瓶三事摆放到品香仪轨,处处体现"器以载道"的东方智慧。试想在工作间隙,按书中所述打一方"宣和御制香"篆印,让沉檀的幽香代替手机提示音,未尝不是对抗异化的温柔革命。

书中对"香之异"的考据尤具启示:从佛教"浴佛香汤"到道教"降真驱邪",不同文明对香的运用,恰如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种文化包容性,在全球化语境下更显珍贵。当我们读到"安息香出西戎,味辛苦,主心腹恶气"的记载,仿佛看见丝绸之路上的驼队正穿越时空而来。

五、开卷有益:品读经典的N个理由
1. 权威辑佚:以《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收录从《神农本草》到《长物志》等百余种典籍,堪称香学文献的"永乐大典"。
2. 雅俗共赏:既有"宣和御制香"等皇家秘方,也有"山家清供"等文人雅制,满足多元审美需求。
3. 实用指南:详细解析篆香、焖香、煎香等古法技艺,附赠二十四节气用香建议。
4. 跨界价值:香料贸易路线暗合丝绸之路历史,制香工艺启迪现代香水工业,文化比较视角独特。

六、余香绕梁:当代人的精神还乡
合上《香谱》,那些曾在历史长河中氤氲的香雾,已化作滋养心灵的甘露。书中"香虽微物,可通神明"的论断,在物质丰裕的今天更显深邃。当我们用电子熏香炉复刻"李主帐中香",用香道冥想替代碎片化娱乐,传统文化便不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流动的生活美学。

这部承载着东方嗅觉美学的典籍,恰如书中所载"百刻香印"——在时光的篆刻中,将浮躁焦虑慢慢煨成从容沉香。或许这就是《香谱》给予当代人最珍贵的馈赠:在烟火人间里,寻得一方诗意的香席;于喧嚣尘世中,守持一缕清雅的魂香。

---

香谱 - 图书 - 豆瓣  
香谱 - 日记 - 豆瓣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