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十九世紀以來中國地方道教變遷

    《十九世纪以来中国地方道教变迁》开创性地将社会史研究方法引入地方道教研究,通过区域比较、仪式实践、宫观经济三维视角,揭示中国道教近代生存智慧。书中提出“双轨制适应理论”,在多个个案研究中得到印证。其内容涵盖1840 - 2000年间地方道教不同阶段的发展,如口岸

  • 華人學術處境中的宗教研究: 本土方法的探索

    《华人学术处境中的宗教研究》是2010年“首届华人学者宗教研究论坛”思想交锋的结晶,被誉为“华人宗教研究方法论的里程碑之作”。本书核心思想是解构西方中心,重建学术主体性,提出“双轴心研究框架”和“经脉式宗教”新范式。内容涵盖佛教、道教、基督教三大宗教领域

  • 香港道教: 歷史源流及其現代轉型

    《香港道教:歷史源流及其現代轉型》由黎志添、游子安合著,揭示香港道教發展軌跡,指出其是在特殊背景下通过“道堂模式”实现在地化重構。相比内地,有去中心化道堂网络、俗世修行范式、仪式实用主义三大特质。内容涵盖历史源流、科仪传统、现代转型等方面。名言1:“香

  • 近代華人宗教活動與民間文化: 宋光宇教授紀念文集

    **名言**:1. “当电子香烛在神案上闪烁时,我们既在见证传统的消逝,也在目睹新信仰形态的胎动”。2. “看似松散的香会系统,实则通过年度巡境、公共祭祀等周期性仪式,维系着超越血缘的地缘共同体”。**核心思想**:《近代华人宗教活动与民间文化:宋光宇教授纪念文集

  • 宗教学概论

    **总结**:《宗教学概论》(ISBN:9789571146539)多维度解构宗教本质。其核心思想有三,即宗教是文明的底层操作系统、四元结构论、动态平衡说。内容涵盖宗教认知革命、宗教形态学、现代性冲击与重构。书中名言“仪式不是重复的动作,而是通往永恒的阶梯”“经书中的每个

  • 埃及神话故事

    **核心思想**:《埃及神话故事》以130余个神祇故事构建古埃及文明三维坐标,阐述“三位一体”神学体系,揭示创世、权力、昼夜等神话内涵,收录神谕,展现古埃及人对宇宙和生命的认知,还对现代文明多领域有启示。**名言提炼**:1. “当我的心脏在天平上与玛阿特之羽相遇

  • 印度文献史: 佛教文献

    《印度文献史: 佛教文献》是系统研究佛教文献的权威著作,核心思想为解码佛教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揭示佛教思想三大支柱,强调缘起论与无我观。它以文献语言构建知识体系,涵盖巴利语圣典、梵语文献及大乘经典。名言提炼:“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以己为灯

  • 宗教統治: 基督宗教如何塑造世界

    总结:《宗教统治:基督宗教如何塑造世界》是本冷门但值得一读的书,英国历史学家汤姆·霍兰指出“平等”“人权”等概念是基督教文明的基因编码,即便无神论者思维模式也复刻基督教伦理框架。书中核心思想包括:“人人平等”由基督教教义演化而来;现代科学诞生与证明上

  • 礼仪的交织: 明末清初中欧文化交流中的丧葬礼

    核心思想《礼仪的交织》以17世纪中欧丧葬礼微观史揭示文化碰撞逻辑。钟鸣旦教授提出“织布”理论,展现中欧文化如经纬线交织出独特丧葬实践,塑造参与者双重身份认同。 名言提炼1. “中国天主教丧礼就像双面刺绣,正面是天主教的十字架,背面是儒家的孝道纹样。”2. “

  • 重力與恩典: 西蒙·韋伊的思想集結之作

    总结:西蒙·韦伊的《重力与恩典》是思想遗珠,在当下具启示意义。韦伊在存在主义等思潮间开辟独特思想路径,被赞“本世纪最清醒的哲学声音”。她提出“重力 - 恩典”二元模型,重力含物理、精神、社会层面,代表堕落本能;恩典有三重维度,是超越力量。书中内容涵盖本体

  • 宗教社会学

    总结:西美尔《宗教社会学》重构宗教与社会本质关系,提出“宗教整合性是社会整合性的绝对形式”“社会化过程的神圣化表达”等观点。揭示现代性危机下“宗教性”与“制度化宗教”的割裂,指出“我们比任何时代都更需要宗教,却比任何时代都更难以拥有宗教”。内容从宗教

  • 经学通论

    《经学通论》以“经学乃中华文明之根脉”为核心,系统阐释其从先秦到清代对中华文化的深刻塑造。全书分四编,按“史 - 经 - 法 - 用”层层递进,追溯源流、通释十三经、探讨方法论及现代价值。名言提炼:一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揭示天人合一的进取精神;二是“

  • The Places Where Men Pray Together

    《The Places Where Men Pray Together》重新定义了伊斯兰城市的灵魂密码。其核心思想是从功能主义视角解构城市,提出伊斯兰城市是功能性存在体,承载集体祈祷仪式、知识传播网络、贸易枢纽功能三大核心使命。内容架构从时空坐标轴、功能解剖学、建筑符号学解谜、治理范

  • 伊甸之东

    《伊甸之东》是约翰·斯坦贝克的集大成之作,以两个移民家族三代人命运纠葛,探讨人性善恶、自由意志与文化碰撞。小说通过特拉斯克家族原罪轮回与汉密尔顿家族世俗智慧两条线展开,时空跨度从南北战争到一战结束。名言提炼:“人类是唯一能够选择自己道路的生物——这既

  • 死亡地图:伦敦瘟疫如何重塑今天的城市和世界: 伦敦瘟疫如何重塑今天的城市和世界

    **总结**:《死亡地图:伦敦瘟疫如何重塑今天的城市和世界》以1854年伦敦宽街霍乱爆发为切入点,揭示疾病传播机制破译、数据可视化革命、城市有机体理论等颠覆性认知。书中展现宽街霍乱灾难规模、社会百态,介绍约翰·斯诺的破局方法及亨利·怀特黑德牧师的社区调查。疫

  • The Thief Who Stole My Heart: The Material Life of Sacred Bronzes from Chola India, 855–1280

    《The Thief Who Stole My Heart》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21年推出,以考古学家的严谨与诗人的敏感,解开朱罗王朝青铜器杰作背后的物质密码。本书核心思想有三:提出流动的神圣性、动态的生命轨迹、跨媒介对话见解;以青铜器生命周期构建五重叙事维度;通过工艺密码、经

  •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Mandala: From Its Genesis to the Kalacakratantra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Mandala: From Its Genesis to the Kalacakratantra》是被低估的学术巨著,作者松长有庆以320幅珍贵图像与跨学科视角,揭示曼陀罗千年演变史。核心思想为曼陀罗是“可视化”宇宙认知模型,作者构建“符号 - 观念 - 实践”三维解析框架。

  • Tree and Serpent: Early Buddhist Art in India

    《Tree and Serpent: Early Buddhist Art in India》由约翰·盖伊所著,重构了佛教艺术的南方叙事。该书以“菩提树”与“灵蛇”为线索,梳理公元前200年至公元400年间南印度佛教艺术遗存,揭示其作为佛教艺术早期发展中心的独特地位。书中聚焦考古新证,解析艺术特征,探

  • The Literature of Pre-Islamic Iran: Companion v. 1

    名言1:“光明终将驱散混沌,如同雄鹰振翅撕裂乌云”(《亚斯纳》第44章);名言2:“灵魂如风,肉身若尘,唯善行永驻”(帕提亚时期《阿尔塔克碑文》)。核心思想:《前伊斯兰伊朗文学:指南卷一》作为《波斯文学史》奠基之作,重构波斯文明基因图谱、抢救濒危语言宝库

  • Chinese Capitalists in Japan's New Order: The Occupied Lower Yangzi, 1937-1945

    **总结**:《沦陷区资本家的生存博弈:1937 - 1945年长江下游的经济战争》获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作者Parks M. Coble通过大量中日档案互证,揭示日本占领时期长江下游中国资本家“灰色生存”策略。内容涵盖1937 - 1945年不同阶段资本家的生存情况,包括经济重构、生存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