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之流的涌动:解码柏格森哲学中的时间与记忆
——评《在时间中思考:柏格森哲学导论》
## 一、核心思想:绵延、直觉与生命冲动
《在时间中思考:柏格森哲学导论》聚焦柏格森早期两部著作《论意识的直接材料》(1889)与《物质与记忆》(1896),揭示了其哲学体系的三大核心命题:
1. **绵延(Durée)即实在**
柏格森颠覆传统时空观,提出“绵延”是真正的时间——一种不可分割、持续流动的生命体验。机械化的物理时间(如钟表刻度)只是人类理智对生命连续性的空间化切割[1][6]。例如,我们感知一段音乐时,音符的流动构成整体情感,而非孤立的节拍。
2. **直觉高于理智**
理性思维擅长分析固态物质,却无法把握流动的生命本质。柏格森主张以直觉(intuition)作为哲学方法论,通过“与生命同频”的共情式思考穿透表象,直达实在[5][6]。他比喻道:“理智是电影放映机,将连续的生命分解为静态帧;直觉则是观众,沉浸于动态影像本身。”
3. **生命冲动(?lan vital)的创造性进化**
宇宙的本质是“生命之流”的自我创造与超越。生命冲动向上喷发形成有机体,向下坠落生成无机物质,二者既对抗又依存[2][4]。这种动态张力解释了物种多样性,也暗示人类需通过直觉与行动突破物质束缚,实现精神自由[6]。
---
## 二、内容提纲:从意识材料到记忆重构
本书结构清晰,以柏格森思想发展为轴,分三部分展开:
### (一)导论:柏格森的哲学革命
- **时代背景**:19世纪末机械论与目的论之争,柏格森以生物学视角重构哲学[2]。
- **思想定位**:其哲学兼具诗性表达与科学严谨性,获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深层原因[1]。
### (二)《论意识的直接材料》解析
1. **绵延与自由意志**:量化时间无法解释意识流的连续性,自由选择诞生于“绵延的创造性瞬间”[1][6]。
2. **强度理论的颠覆**:传统心理学将情感强度等同于物理量(如声音分贝),柏格森指出情感是质的差异,无法被空间化度量[1]。
### (三)《物质与记忆》的颠覆性重构
1. **物质与记忆的共生**:记忆不是大脑的物理存储,而是独立于身体的纯粹绵延。例如,失忆症患者仍保有潜在记忆,需通过直觉唤醒[1][3]。
2. **身体作为行动中心**:身体是物质与精神的交汇点,通过“知觉-记忆-行动”的循环实现主客体动态统一[1][6]。
---
## 三、经典名句(柏格森原典摘录)
- **关于时间**:“我们并非通过时间的片段来经历时间,而是时间以不可分割的整体形式占据我们。”
- **关于生命**:“宇宙是一台永不停歇的创造机器,而生命是这台机器中最耀眼的火花。”
- **关于直觉**:“哲学家必须将自己置于运动之中,通过思想的共鸣而非逻辑的解剖刀抵达真理。”
---
## 四、推荐理由:为何要读这本导论?
1. **学术深度与可读性平衡**
作者苏珊·格拉克摒弃晦涩术语,通过案例类比(如音乐体验、创伤记忆)将抽象哲学具象化,适合哲学入门者与进阶研究者[1][5]。
2. **破解《物质与记忆》的迷思**
本书厘清了柏格森对二元论的超越:他并非否定物质,而是以“绵延”重构身心关系,为当代认知科学提供哲学预演[1][3]。
3. **现代性启示录**
在算法支配时间、记忆被数字化的今天,柏格森对生命本真状态的追问,为抵抗异化提供思想武器[5][6]。
---
## 五、读后收获:重思时间与存在
1. **突破认知惯性**
柏格森迫使读者质疑习以为常的时空观念。例如,现代人用日程表规划生活,却可能因过度分割时间而丧失生命的流动感。
2. **记忆的解放**
书中指出记忆不是大脑的“仓库”,而是塑造当下行动的潜在力量。这启发我们:创伤记忆可通过创造性行动转化为精神资源,而非被动承受的负担[1][3]。
3. **直觉的实践智慧**
在理性至上的时代,柏格森为直觉正名——无论是艺术创作中的灵感迸发,还是危机时刻的果断决策,均需直觉与理智的协同[5][6]。
---
**参考书目**
[1] 流动的时间与记忆 | 在时间中思考: 柏格森哲学导论-澎湃新闻
[2] 《世界哲学源流史》生命哲学之二:柏格森-手机网易网
[3] 柏格森主义-西南石油大学图书馆
[4] 《创造进化论》, 探寻生命的本源与进化之道
[5] 11月19日 邓刚:直觉与生命——柏格森哲学与现代中国哲学的兴起
[6] 柏格森的非理性主义哲学—《西方哲学史》系列六十八-手机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