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构科学史的“物质转向”:当物品开口诉说文明
——评《物质、物质性与历史书写:科学史的新机遇》
## 一、核心思想:物质性如何重塑科学史的叙事逻辑
本书由莱布尼茨奖得主薛凤(Dagmar Sch?fer)与生物学史领军人物柯安哲(Angela N.H. Creager)合著,以“物质转向”(Material Turn)为理论核心,挑战传统科学史研究中“以人/理论为中心”的范式。作者主张,科学知识的生成与传播离不开具体物质(如实验工具、技术装置、档案材料)的参与,而这些物质本身亦是历史能动者。通过“让物质自己说话”,本书重新勾勒了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既对立又纠缠的动态关系[1][2]。
**三大突破性视角**:
1. **实践优先**:从实验室操作到工艺生产,物质实践是科学知识形成的土壤;
2. **语境重构**:将科学史置于社会、经济、政治的多维网络中,揭示技术的文化嵌入性;
3. **数字赋能**:利用数据挖掘与文本分析技术,实现历史文献的“深度解剖”。
---
## 二、内容提纲:从蚕丝到原子能,一场跨时空的物质对话
全书以四场主题讲座展开,辅以刘东教授的学术评议,形成“问题提出-方法示范-案例验证-理论升华”的完整框架:
### 第一讲:科学史的新机遇
- **破题**:批判李约瑟“科学革命”叙事的欧洲中心论局限,提出梁启超“新史学”对物质文化研究的启发[1]。
- **方法论**:以宋代蚕桑业为例,分析技术知识如何通过物质载体(如丝织品、农具)跨越阶层与地域传播。
### 第二讲:数字人文与历史研究
- **技术革新**:通过元代气候数据与灾害记录的关联分析,揭示环境史与政治经济学的互动[1]。
- **争议点**:数字工具是否削弱了历史学的人文批判性?
### 第三讲:生命科学中的物质性
- **案例深描**:20世纪生物医学实验室中的模式生物(如果蝇、小鼠)如何成为“标准化物质”,推动遗传学理论的发展[1][2]。
- **哲学反思**:实验材料的物质特性如何限制或拓展科学假设的可能性?
### 第四讲:晚明工艺知识的比较研究
- **跨文化比较**:对比宋应星《天工开物》与黄成《髹饰录》,剖析工匠经验与文人书写之间的张力[1]。
- **物质能动性**:漆器制作中的材料特性(如黏度、色泽)如何反向塑造技术规范与审美标准。
---
## 三、为何推荐这本书?
### 1. **跨学科视野的典范**
薛凤融合中国技术史与欧洲科学哲学,柯安哲则贯通生物化学与医疗社会史,两者合作打破了“东方-西方”“古代-现代”的二元对立。例如,书中将明代漆艺与20世纪实验室并置,揭示物质性作为历史分析的通用语法[2]。
### 2. **前沿方法论的实战指南**
- **物质文化分析**:教你从一件出土农具中读出技术传播网络;
- **数字工具应用**:演示如何用词频统计重构元代灾害话语的权力结构[1]。
### 3. **对当下研究的启示**
- **警惕“理论霸权”**:提醒学者关注实验室边缘的“失败材料”和“废弃档案”;
- **重建历史现场**:通过建筑平面图、实验日志等非文本材料,还原科学实践的真实情境。
---
## 四、阅读收获:在器物与文本之间寻找历史真相
1. **颠覆认知**:科学史不再是天才的独白,而是物质、人、制度共谋的剧场;
2. **方法论工具箱**:掌握“物质谱系学”“技术民族志”等分析框架;
3. **现实关怀**:从原子能技术的争议性应用,反思科学伦理的当代挑战[2]。
---
**参考书目**:
[1] 物质、物质性与历史书写:科学史的新机遇-手机搜狐网
[2] 物质、物质性与历史书写 - 图书 - 豆瓣
(注:经典名句与推荐语未见于现有资料,故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