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在与时间》:叩问存在的意义,重塑现代人的精神坐标
## 一、为什么《存在与时间》值得一读?
作为20世纪最具颠覆性的哲学著作之一,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1927)不仅重构了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框架,更以对“存在”的追问直指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这部作品被誉为“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双重奠基之作”,其影响力跨越哲学、文学、社会学等领域,至今仍是理解现代性危机的重要钥匙[1][4][7]。
---
## 二、颠覆传统的核心思想
### 1. **存在与存在者的根本区分**
海德格尔批判传统形而上学混淆“存在”(Sein)与“存在者”(Seiendes),认为哲学史上对“存在者是什么”的执着追问(如柏拉图的理念论、笛卡尔的“我思”),恰恰遗忘了更根本的“存在如何可能”问题。他用一个精妙比喻:传统哲学关注“花是什么”,而他追问“花开的过程”[5]。
### 2. **此在(Dasein)的现象学分析**
通过聚焦“此在”——即人的存在——海德格尔揭示出存在的三层特性:
- **被抛性**:我们被无端抛入世界,必须承担“已在世”的宿命
- **沉沦与操心**:日常生活中的闲谈、好奇、两可使人陷入非本真状态
- **向死而生**:直面死亡才能挣脱沉沦,实现本真存在[1][5][7]
### 3. **时间性的本体论转向**
突破传统线性时间观,提出“时间性即存在之意义”:
- **曾在**(过去):被抛境遇的继承
- **当前**(现在):决断行动的场域
- **将来**(未来):可能性的展开
三者交织构成“时间的三维绽出”,重塑了存在与时间的共生关系[5][7]
---
## 三、内容架构与经典命题
### **上卷:此在的生存论分析**
1. **导论**: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
2. **此在的世界性**:“在世存在”(In-der-Welt-sein)揭示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
3. **常人(Das Man)的统治**:公众意见如何消解个体独特性
4. **畏(Angst)的启示**:无具体对象的畏显露存在的虚无本质
### **下卷:时间性与历史性**(未完成部分)
1. **死亡作为最本己的可能性**:“向死存在”逼迫此在直面有限性
2. **良知与决断**:在虚无中承担责任的勇气
3. **历史性的本质**:时间性如何塑造历史的意义[1][7]
**经典命题示例**:
- “存在者的存在本身不‘是’一种存在者”
- “此在的本质在于它的生存”
- “语言是存在之家”
- “唯当此在存在,才有真理”
---
## 四、阅读建议与思想启示
### 1. **辅助读物推荐**
- 《海德格尔与〈存在与时间〉》(豆瓣评分8.9):逐节解析原著晦涩术语[2]
- 《〈存在与时间〉释义》(张汝伦著):以中国古典注疏方式解构西哲经典[3]
### 2. **当代价值与收获**
- **诊断现代性危机**:技术理性对人的异化、存在意义的迷失[4]
- **重构生存哲学**:超越主客二元对立,回归主客交融的生命体验[5]
- **个体觉醒路径**:通过“畏”与“向死而生”实现精神突围
---
## 五、穿越晦涩的思想对话
初读者常被其繁复术语劝退,但若把握三个关键词——**现象学方法**(悬置预设,直面现象)、**存在论差异**(存在≠存在者)、**时间性结构**——便能逐步揭开迷雾。正如张汝伦所言:“《存在与时间》的伟大,在于它让哲学重新成为生命的学问。”[3][4]
[参考资料来源]
[1] 存在与时间 - 图书 - 豆瓣
[2] 海德格尔与《存在与时间》 - 图书 - 豆瓣
[3] 《存在与时间》释义 - 图书 - 豆瓣
[4] 张汝伦: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为什么重要?-手机网易网
[5] 纪念海德格尔丨追问存在-手机网易网
[7] 存在与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