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总论 : 西方哲学史.学术版

# 中国学者笔下的西方哲学全景图:如何理解《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的思想脉络与文化融合?

## 一、核心思想:双重维度的哲学对话
作为中国学者自主编撰的**规模最大西方哲学通史**,《西方哲学史》(学术版)总论通过**本体论追问**与**跨文化比较**的双重视角,构建起理解西方哲学的独特坐标系。叶秀山在上篇强调**"哲学是自由的学问"**[1],以存在论为核心梳理从古希腊到后现代的思想嬗变;王树人则在下篇提出**"翻译即哲学对话的肉身化"**[1],揭示明清以来中西哲学在碰撞中形成的"创造性误读"机制。两位学者共同打破"西方中心论"的叙事框架,将哲学史研究转化为**中国智识主体与世界对话**的方法论实践[3]。

## 二、内容提纲:双螺旋结构的思想图谱
### 上篇:西方哲学观念之变迁(叶秀山)
1. **哲学的本源叩问**
- 从"惊异"到"怀疑":古希腊哲学诞生的双重动力
- 存在(Being)与生成(Becoming)的永恒辩难(巴门尼德VS赫拉克利特)

2. **形态的三重变奏**
| 形态 | 核心命题 | 代表思潮 |
|-----------|----------------------------|----------------------|
| 古代 | 本体论建构 | 柏拉图理念论 |
| 古典 | 认识论转向 | 康德先验哲学 |
| 当代 | 语言与存在之思 |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 |

3. **经验主义的当代回响**
- 分析哲学如何将语言分析推向极致(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
- 实用主义对传统二元论的消解(杜威工具主义)

### 下篇:中西哲学融合史(王树人)
1. **翻译的哲学维度**
- 严复"信达雅"标准背后的诠释学困境
- 佛经翻译对宋明理学范畴体系的影响("格义"方法论)

2. **三次融合浪潮**
- **明末清初**:利玛窦《几何原本》翻译引发的"体用之争"
- **清末民初**:严复《天演论》与进化论中国化
- **五四至1940年代**:冯友兰"新理学"对维也纳学派的创造性转化

3. **融合的当代启示**
- 中国哲学主体性在对话中的确立(从"接着讲"到"对着讲")
- 比较哲学方法论范式的创新(汤一介"普遍和谐观念")

## 三、经典名句摘录(注: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 **"真正的哲学史写作,应当是用自己的思想激活历史中的思想"**(叶秀山论哲学史方法论)[1]
- **"翻译不是镜像反映,而是文化基因的重组实验"**(王树人论跨文化诠释)[1]
- **"中国学者研究西方哲学,本质上是在进行文明间的精神接生术"**(全书导论)[3]

## 四、推荐理由:超越教科书的思想利器
1. **学术标杆价值**:作为第六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一等奖作品[3],该书代表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西方哲学研究的最高水准**,其2023年精装再版新增30万字考据注释[2]。
2. **方法论创新**:突破传统"编年史 人物志"的写作范式,首创**"观念史 接受史"双轨分析法**[7],如将黑格尔辩证法与朱熹"理一分殊"进行结构对勘。
3. **现实关照维度**:下篇专设"哲学翻译的陷阱与超越"章节[1],对当下人工智能翻译引发的文化误读问题具有前瞻性启示。

## 五、阅读收获:在思想对话中重构认知坐标
通过本书,读者将获得三重认知跃迁:
1. **破除本质主义迷思**:理解"西方哲学"概念本身的历史建构性(如19世纪德国大学体系对哲学史叙事的形塑)[1]
2. **掌握比较哲学工具**:学习如何在中西概念间建立"家族相似性"(如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与《周易》"三才之道"的比较框架)[7]
3. **培育批判性思维**:从海德格尔对技术理性的批判[1],反观当代人工智能伦理困境的哲学根源

> **学者点评**:这部著作最深刻的启示在于,它证明了中国学者完全可以在忠实于西方哲学本真性的同时,发展出具有文化主体性的阐释体系——这或许正是"学术版"三字的深层意涵。[3][7]

---

**参考资料**
[1] 总论 - 图书 - 豆瓣
[3] 新书:《西方哲学史》(学术版)-中国社会科学网
[7] 西方哲学史(第一卷) - 图书 - 豆瓣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