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逆旅中的文明拼图:一本书记录的173天与80年
一、一部被战火掩埋的学术史诗
1939年秋,当梁思成、刘敦桢坐在颠簸的滑竿上穿越巴蜀群山时,脚夫们喊出的诙谐号子,成了这场中国建筑史上最漫长考察的鲜活注脚。在日军轰炸机的轰鸣声中,营造学社用173天丈量川康35县,记录下730余处古建、3100余张照片,完成了中国西南首次系统性古建普查。然而这些珍贵资料,却在战乱流离中沉寂了八十余年。
青年学者萧易以五年光阴重走这条考察之路,将散落的照片与笔记拼接成《漫长的调查:重走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之路》。书中既有营造学社尘封档案的首度公开,更以当代视角追问:那些躲过战火与动荡的古建,是否经得起时光的二次淘洗?
---
二、穿越时空的双重叙事
1. 营造学社的“逆行地图”
全书以1939年8月-1940年2月的考察时序为经,以嘉陵江、岷江、青衣江三大流域为纬,编织出两条交错的时间线。读者既能跟随梁思成团队在广元千佛崖测绘唐代造像,又可见证萧易在绵阳西山观寻找消失的50龛明代壁画的现代考古现场。这种双线叙事,让沉睡的学术档案焕发出侦探小说般的悬疑张力。
2. 文明碎片的显影术
书中260余张配图构成独特的视觉谱系:营造学社拍摄的汉阙被岁月侵蚀出蜂窝状孔洞,大足石刻在80年间经历的修复与风化形成触目对比。最具冲击力的当属剑阁香沉寺的发现——这座梁思成当年错过的元代建筑,其梁柱上竟镌刻着“梁思成、梁思永”字样,成为历史开出的黑色幽默。
---
三、叩击人心的五重追问
书中贯穿的编辑之问,恰似五把打开古建密码的钥匙:
- “营造学社为何总与宋元建筑擦肩?” 答案藏在抗战时期急促的考察节奏中,一支测绘笔要抢在轰炸前完成对文明的速写
- “新津观音寺如何从十二重殿缩为五重?” 揭开的不仅是建筑形制之变,更是信仰空间在现代化挤压中的坍缩史
- “蜀王府明承运门基址今何在?” 通过对比30年代照片与当代航拍图,皇城遗址上崛起的商业综合体成为文明层积的活标本
---
四、在废墟上生长的启示
1. 建筑即史书
书中金句“木櫍的横纹阻断了时光的渗透”,既道出古建防潮的智慧,更暗喻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横跨代际的文明耐心。当作者发现清代柱础取代明代木櫍时,建筑构件的更替史竟比文字记载更真实地记录着技术流变。
2. 重走者的双重使命
萧易在阆中西桥下的凝视,与梁思成当年的测绘身影形成跨越时空的叠印。这座十一米净跨的明代石拱桥,桥墩上曾投射过营造学社成员的剪影,如今倒映着无人机航拍的银光——两种丈量文明的姿态在此对话。
---
五、为何值得每个中国人阅读?
这部15万字的“纸上博物馆”给出了三个不可替代的价值:
1. 文明的坐标系:通过40处现存/消失古建的对比坐标,读者可手持本书开启川康文化地理寻根之旅
2. 学术的破壁力:将《营造法式》的晦涩术语转化为“古建侦探指南”,让飞檐斗拱成为读懂中国的密码本
3. 时间的启示录:当书中披露成都老皇城遗址70%构件散落民间,每个读者都将自觉成为文明碎片的守护者
---
> 经典书摘
> “夕阳将测绘者的影子烙在桥墩上,这是文明最谦卑也最永恒的纪念碑。”
> “我们总在错过梁思成,就像梁思成当年错过那些转角的飞檐。”
漫长的调查 - 图书 - 豆瓣
用一次漫长的重走,回应一场漫长的调查
读书 | 当梁思成错过了梁思成——读萧易《漫长的调查》
时光再现与发现——评萧易《漫长的调查》
追寻营造学社的古建筑考察-手机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