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艺术与文明 Ⅰ: 西方美术史讲稿:原始艺术—文艺复兴初期艺术

当艺术照亮文明:范景中《艺术与文明Ⅰ》如何重塑我们对美的认知?

一、一部跨越五十年学术沉淀的文明启示录
“没有艺术,文明近乎苍白。”——范景中在《艺术与文明Ⅰ》开篇掷地有声的宣言,揭开了这部著作的核心命题。作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西方艺术史研究的拓荒者,范景中以五十年学术积累重新定义艺术史书写。不同于传统编年体例,他将艺术视为“人类精神气象的建构者”,通过价值学与形态学双线交织的独特框架,揭示艺术如何从原始洞穴的涂鸦演变为文艺复兴的理性之光,最终成为文明的DNA。

书中尤为震撼的是作者对“艺格敷词”(Ekphrasis)的考据:这个源自希腊语的术语,原指用语言描绘视觉艺术的修辞术,范景中却将其升华为“艺术与文明的对话密码”。他通过词源学追溯发现,古埃及壁画中的《亡灵书》用图像构建生死观,古希腊雕塑以黄金比例凝固神性,中世纪彩窗借光影传递信仰——每一次艺术形态的革新,都是人类对存在本质的重新阐释。

---

二、从洞穴到教堂:三万年艺术演进的时空地图
1. 原始艺术:文明的基因编码
- 法国拉斯科洞窟的野牛壁画,被范景中称为“人类最早的哲学宣言”。他通过颜料成分分析指出,原始人用赭石与木炭的混合,不仅记录狩猎场景,更暗含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仪式。
- 英国巨石阵的建造之谜,在书中转化为“几何学与天文学的原始交响”。作者对比埃及金字塔的方位测算,揭示史前人类如何用巨石排列构建时空坐标体系。

2. 古典时代:美与权力的辩证法
- 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柱式并非纯粹审美产物:多立克柱的刚健象征雅典民主精神,爱奥尼柱的柔美暗合城邦对东方文明的吸纳。
- 罗马万神殿穹顶的混凝土技术突破,被解读为“工程奇迹背后的帝国意志”。直径43米的穹窿象征“宇宙即罗马”的统治哲学,而顶部圆孔投射的光斑轨迹,实为凯撒历法的立体呈现。

3. 中世纪至文艺复兴:光与影的文明博弈
- 巴黎圣母院的飞扶壁不仅是建筑力学突破,更是“哥特精神的空间转译”。尖拱肋架构成的骨骼体系,隐喻基督教对灵魂超升的追求。
- 乔托《哀悼基督》的透视法革命,范景中发现了更深的文明密码:画面中倾斜的山岩构成30度黄金角,既符合地质规律,又暗示人类理性对神学框架的突围。

---

三、照亮思想史的八大经典论断
1. “艺术史是文明的病理切片”:埃及法老雕像的僵化比例,暴露神权政治的窒息性;而米诺斯壁画跃动的海豚,则昭示克里特文明对生命的欢歌。
2. “风格即文明的选择性表达”:罗马建筑的混凝土技术本可突破希腊柱式,但奥古斯都坚持使用科林斯柱头,实为用希腊遗产包装罗马霸权。
3. “每一次艺术革命都是认知范式的崩塌与重建”:透视法的发明不仅改变绘画,更催生了笛卡尔坐标系,成为科学革命的视觉先声。
4. “艺术是最高形态的数学”: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中,贝壳螺旋线与斐波那契数列的完美契合,揭示文艺复兴艺术与科学的一体两面。

---

四、为什么这本书值得放在每个知识分子的案头?
1. 史学方法的革新:作者拒绝套用“后殖民”“性别研究”等流行理论,回归沃尔夫林风格学、潘诺夫斯基图像学传统,却以东方美学重新激活这些方法。例如用谢赫“六法论”解读拜占庭圣像画,竟发现“气韵生动”与“神圣光照”的跨文明共鸣。
2. 文明比较的洞见:当分析敦煌飞天与基督教天使的图像差异时,范景中指出:飞天依靠飘带实现失重感,体现“虚空中生妙有”的佛学观;而西方天使需翅膀支撑,暴露对物理法则的潜意识屈服。
3. 艺术智性的启蒙:书中197幅高清彩图配有“解码式图注”。比如古埃及《纳美尔石板》的鲇鱼符号,被破译为“权力博弈的视觉双关语”——鲇鱼(nar)与法老名讳(Narmer)的谐音,暗示君权神授的合法性建构。

---

五、在艺术长河中照见文明的未来
合上这本25万字的著作,最深的震撼来自范景中的文明观:艺术不是文明的装饰品,而是驱动文明转型的源代码。当罗马帝国的水泥技术催生万神殿穹顶时,谁曾想这竟是混凝土建筑千年演进的起点?当乔托在帕多瓦教堂画出第一道立体阴影时,又怎知这是牛顿光学革命的先声?

在这个AI绘画冲击艺术定义的时代,回望原始人在洞穴中涂抹的第一笔赭红,我们突然理解:艺术从来不是技艺的炫耀,而是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永恒追问。范景中用这本书提醒我们:唯有守护这份追问的勇气,文明才不会沦为苍白的废墟。

艺术与文明 Ⅰ - 图书 - 豆瓣
与文明Ⅰ:西方美术史讲稿-手机搜狐网
艺术与文明 Ⅱ - 图书 - 豆瓣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