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如何成为灵魂的共鸣?——解码久石让的《音乐手记》
一、当音符成为语言:一本书与音乐本质的对话
久石让的《久石让音乐手记》并非一本传统意义上的音乐理论著作,而是一场以音符为媒介的哲学漫谈。在这部“音乐生活备忘录”中,作曲家撕下“大师”标签,以匠人的谦卑姿态,向读者袒露音乐创作的隐秘角落:“人类为什么需要音乐?音乐从何而来?乐音如何跨越物理振动的边界,最终成为直抵人心的情感载体?”
书页间流淌的不仅是久石让与宫崎骏、北野武等导演的合作轶事,更藏着他对音乐本质的终极叩问。他认为,音乐是人类对抗孤独的武器,是超越语言的情感共振系统。当言语无力时,一段旋律能瞬间架起灵魂的桥梁——正如《天空之城》的竖琴声甫一响起,听众便集体跌入悬浮大陆的梦境。
---
二、解剖音乐创造的魔法时刻
1. 创作论:捕捉转瞬即逝的“乐思闪电”
书中首次系统披露久石让的“灵感捕获术”:随身携带的草稿本如同捕蝶网,随时记录脑中闪现的旋律碎片。他形容创作初期状态如同“在迷雾中摸索”,需要将抽象情绪转化为具体的音程关系、节奏型态。书中以《菊次郎的夏天》主题曲为例,揭示如何通过钢琴即兴弹奏,让夏日蝉鸣与童年回忆在琴键上结晶。
2. 指挥家的“隐形操控术”
针对外界对指挥家“手舞足蹈却无所事事”的误解,久石让抛出颠覆性洞见:“指挥是乐谱的翻译官,更是能量的调度师。” 他以《幽灵公主》交响乐排练为例,说明如何通过微表情调整单簧管声部的呼吸频率,用眼神激发定音鼓手的爆发力。这种“强大的意志”(书中反复出现的核心概念),实则是数十年修为凝练的气场操控艺术。
3. 音乐时空折叠实验
在“配乐与影像的量子纠缠”章节,久石让创造性地提出“声画折叠论”:优秀电影配乐不是画面的附庸,而是平行存在的第四维度时空。当《千与千寻》中锅炉房蒸汽喷涌时,他用三拍子圆舞曲制造机械运动的诗意化错觉;在《哈尔的移动城堡》空战场面里,故意让弦乐滞后半拍,营造失重般的眩晕感。这种时空错位的配乐哲学,彻底改写电影音乐的创作范式。
---
三、穿透纸背的经典声纹
1. 音乐本体论箴言
- “作曲是用音符撰写的情书,指挥是用肢体朗诵的诗篇。”
- “乐器是身体的延伸,交响乐团就是放大百倍的人类神经系统。”
- “观众席里的每一声抽泣,都是乐谱上未标注的装饰音。”
2. 艺术生存启示录
- “商业与艺术的平衡木上,保持坠落的风险才是最佳状态。”(回应商业电影配乐争议)
- “古典乐不是摆在博物馆里的恐龙骨架,而是每代人必须重新破译的密码本。”(谈传统继承)
- “当AI能完美复刻贝多芬时,人类音乐家的价值在于犯错的温度。”(论科技冲击)
---
四、为什么你必须打开这份“声音遗嘱”?
1. 三维立体音乐启蒙
不同于枯燥的乐理教材,本书构建了“创作-演绎-接收”的全息认知框架。读者既能窥见《魔女宅急便》主题曲从铅笔草稿到管弦乐总谱的蜕变过程,又能通过指挥台视角理解为什么同样的乐谱,在不同指挥棒下会绽放截然不同的情感色彩。
2. 艺术家的透明解剖课
久石让罕见公开职业生涯的至暗时刻:为突破创作瓶颈故意停用最擅长的钢琴、因过度追求完美导致《兄弟》配乐被全盘推翻、面对恶评时如何重建心理防线…这些血淋淋的自我剖析,构成一部“天才祛魅手册”。
3. 打开感知力的声学钥匙
书中设计大量“听觉训练”:比如比较地铁进站声与《波莱罗舞曲》的节奏同构性,解析咖啡杯碰撞声中的天然复调结构。这些练习让读者重新发现,音乐性早已渗透在日常的呼吸节律中。
---
五、合上书页后的声音革命
阅读此书的过程,恰似经历一场感官的系统升级。当久石让揭开《风之谷》配乐里隐藏的12音列序列技法时,我们突然听懂机械兽咆哮中的数学之美;当他拆解《入殓师》大提琴独奏的微分音运用时,方才领悟琴弦震颤间的生死对话。
这本书最危险的魔力在于:它会让读者不可逆地“听见世界的和弦”。晨雾中的鸟鸣开始自动归类为自然赋格,雨滴敲窗的节奏莫名对应肖邦前奏曲,甚至地铁报站提示音都暗藏调性转换的趣味——这种感知力的觉醒,或许就是久石让留给世人最珍贵的“听觉遗产”。
久石让音乐手记 人类为什么需要音乐?音乐从何而来?作曲家如何捕捉乐思
久石让音乐手记 - 图书 - 豆瓣
久石让音乐手记.pptx - 人人文库
《久石让音乐手记》:音乐离我又近了一步-360个人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