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千年烟火气:冯骥才《过年书》里的文化乡愁与时代回响
---
一、一部申遗时代的文化备忘录
2024年12月,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春节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冯骥才先生的书房里正流淌着墨香。这位二十余年奔走于古村落保护的文化守夜人,以《过年书》为媒介,将散落在时光长河里的年俗珍珠串联成链。这部收录五十余篇散文与采访的著作,既是申遗成功后的首部全景式春节档案,更是一封写给未来的文化家书。
---
二、书卷里的年味图谱:四重维度解码春节DNA
1. 记忆维度:私人叙事中的集体乡愁
《过年》《花脸》等篇章以自传体散文勾勒出上世纪中叶的年景。腊月里糊窗花的祖母、守岁时偷吃供果的孩童、初一一早磕头换压岁钱的仪式,这些私人记忆的细部纹理中,跃动着整个民族的集体心跳。冯先生笔下的年味,是"灶糖黏住的童真,春联红透的期盼"(《过年》),将个体生命史织入文化传承的经纬。
2. 民俗维度:正在消失的文明密码
《春节八事》系统梳理腊八至元宵的完整仪式链。书中特别关注"送灶王爷述职""请族谱吃团圆饭"等濒危习俗,通过三十余幅彩图与田野调查笔记,复原了祭祀供桌的摆法、年画张贴的禁忌等精微细节。这些看似琐碎的规矩,实则是中国人"敬天法祖"精神的外化符号。
3. 抢救维度:文化急诊室里的手术刀
作为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冯先生首次披露山西某村落"活态年俗保护区"的建立过程。书中记录了他与时间赛跑的故事:2016年寒冬,连夜驱车抢救一位会唱全本《祭灶歌》的九旬老人,这些鲜为人知的幕后叙事,展现文化保护的紧迫性与方法论。
4. 未来维度:全球化语境下的春节新解
在"元宇宙拜年""AI写春联"的技术浪潮中,著作提出"守正创新"的传承观。冯先生与Z世代创作者的对话实录尤其精彩:当虚拟现实技术复刻出儿时的四合院年俗场景,数字原住民在光影交错间触摸到了文明的温度。
---
三、金句撷英:穿透时空的文化闪电
- 「年的重量,是游子行囊里那包永远过期的家乡土。」(《春运笔记》)
- 「我们保护的不仅是习俗,更是中国人安顿时间的智慧。」(申遗访谈录)
- 「饺子褶皱里的祈福,远比教堂钟声更接近东方人的神明。」(《饮食人类学札记》)
- 「当孩子们举着电子灯笼时,请记得告诉他们竹骨宣纸灯笼在风里摇晃的弧度。」(致青年读者)
---
四、多维价值:为什么这部书值得被看见
1. 文化坐标:申遗时代的标准读本
不同于学院派民俗志的艰深,本书采用"学术打底、散文表达"的跨界文体。既有《中国木版年画集成》的考据功力,又延续《俗世奇人》的叙事魅力,堪称公众人类学的典范之作。
2. 情感共振:治愈现代性乡愁
在"原子化生存"的当下,书中记录的宗族祠堂分胙肉、邻里互赠年礼等场景,为疏离的都市人提供了重建社群的文化药方。某位海外读者留言:"翻到《守岁》篇母亲偷偷塞进我行李的灶糖纸,突然明白了什么叫文明的脐带。"
3. 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范式
英文版序言中,冯先生创造性地将"辞灶"比作"东方的感恩节",将"压岁钱"解构为"代际祝福的实体化"。这种跨文化转译策略,使海外读者在差异中触摸到人类共通的情感结构。
---
五、启示录:在流动的盛宴中寻找锚点
《过年书》引发的思考早已超越节日范畴:当韩国江陵端午祭、日本正月等衍生形态活跃在世界舞台,我们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护文明本源?冯先生给出的答案藏在《抢救年画艺人》的细节里——那位双目近乎失明的老匠人,摸索着刻完最后一刀门神像时说:"模样可以变,但尉迟恭眼睛里的神光不能灭。"
这部流淌着文化体温的著作,恰似年夜饭桌上的那盏长明灯。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传统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而在每个普通人接续点燃的目光中。当你在电子日历上标记2026年春节倒计时时,不妨让《过年书》成为重启文化基因的密钥——因为所有关于未来的答案,都藏在祖先留给我们的时间密码里。
---
参考资料
《过年书 - 图书 - 豆瓣》
《春节 - 图书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