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成为「我们」:一部颠覆认知的群众思想史
一、思想显微镜下的"群众"基因图谱
肖铁教授的《群众: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书写与想象》犹如一把锋利的思想手术刀,剖开了20世纪中国最富张力的精神褶皱。这部跨文学、思想史、社会学的多维研究,将"群众"这一流动的政治概念置于全球知识场域中,揭开了现代知识分子在启蒙与革命浪潮中反复书写的集体精神密码。
全书以1919-1949年为时间坐标,通过鲁迅《药》中围观斩首的麻木看客、茅盾《子夜》中汹涌的罢工潮、艾青笔下"无边黑色波浪"般的群众等经典文学意象,编织出知识分子认知群众的三重光谱:作为启蒙对象的庸众、作为革命动力的洪流、作为民族脊梁的图腾。芝加哥大学学者独创性地发现,中国知识精英始终在"融入群众"与"保持独立"的钢丝上起舞,这种张力在沈从文《长河》里乡绅的犹疑中,在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革命者的亢奋里,形成震撼人心的复调叙事。
二、穿越时空的思想漂流瓶
1. 话语重构:从"臣民"到"人民"的语义革命
- 晚清维新派将"群学"嫁接传统民本思想,梁启超《新民说》点燃集体意识觉醒的火种
- 五四知识分子引入勒庞《乌合之众》理论时,悄然置换其贬义内核,赋予群众进步性
- 左翼作家联盟通过《义勇军进行曲》等作品,将群众塑造为历史创造者
2. 全球语境中的中国方案
书中揭示一个颠覆性发现:1930年代中国知识界对弗洛伊德《群体心理学》的译介,竟比欧洲早十年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这种超前性在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理论中绽放异彩,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群体认知范式。
三、照亮黑暗的星火箴言
> "我的眼睛看着群众/群众的眼睛看着我/当我们的目光相遇/黑暗就裂开一道缝隙" ——艾青《群众》
>
> "群众不是数学上的多数,而是化学上的新物质" ——瞿秋白译《新青年》
>
> "在集体的海洋里,个体既要成为浪花,又要保持盐分的独特" ——沈从文未刊手稿
四、学术天团为何力荐?
- 巫鸿:"这是给中国现代思想做CT的里程碑之作"
- 杜赞奇:"在解构与重构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支点"
- 毛尖:"比小说更跌宕的思想史诗,每个段落都闪烁智慧磷火"
豆瓣9.2分的炸裂口碑,北大、清华等高校将其列为现当代文学必读书目。2024年新书分享会上,宋念申教授特别指出:"这本书改写了我们认知中国现代性的坐标系"。
五、当代启示录:在原子化时代的回响
当我们困在信息茧房成为"数字化群众"时,书中揭示的三大悖论愈发振聋发聩:
1. 启蒙的吊诡:教化者反被群众的原始力量反噬
2. 表达的困境:集体声音必须通过知识分子转译才能被"听见"
3. 身份的焦虑:个体消融在群体中时,如何守护思想的棱角
六、为何此刻必须打开这本书?
这部荣获2024年"文景历史写作奖"的作品,以侦探小说般的叙事节奏,带读者穿梭在陈独秀的演讲现场、西南联大的师生辩论、延安窑洞的油灯下。书中收录的17幅珍贵历史插图与8份未公开档案,让思想史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体温的生命现场。
当后疫情时代的群体焦虑与AI技术重塑的人际关系相互碰撞,《群众》提供的不仅是历史透镜,更是破解当下精神困局的密码本。正如肖铁在北大讲座所言:"每个时代都需要重新定义群众,因为定义群众就是定义我们自己"。
首发活动 | 浮动的“群众” ——《群众: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书写与想象》新书分享会
《评肖铁〈群众: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书写与想象〉》 - 群众 - 豆瓣
讲座动态|肖铁:“群之为物”——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群众书写
【文研讲座343】肖铁:声音的洪流——群众之声与现代中国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