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被牺牲的“局部”: 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修订本)

被牺牲的“局部”:三百年淮北衰变史,如何揭开中国历史最痛伤疤?

---

一、一部颠覆认知的区域史经典
《被牺牲的“局部”》是南京大学历史学者马俊亚耗费十数年心血完成的区域社会生态史力作。这部著作以1680年至1949年的淮北为切片,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历史真相:中国最富庶的“鱼米之乡”如何沦为“穷山恶水”,本质上是一场长达三百年的“国家利益”对“地方命运”的碾压。

书中指出,明代中后期,为了维持漕运这一“国家命脉”,统治者强行将黄河之水引入淮河河道,并在平原地带筑造洪泽湖以冲刷黄河泥沙。这种人为干预导致淮北水系紊乱、土地盐碱化,直接摧毁了当地农业根基。更讽刺的是,这种生态灾难被冠以“顾全大局”的美名,而淮北百姓的生存权、发展权则沦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

二、内容纲要:从生态到人性的全面崩坏
1. 生态崩溃:从“江淮熟,天下足”到“十年九荒”
- 唐代至宋代的繁荣密码:淮北曾是全国织造业中心,汴河、泗水构成发达水运网络,孕育出《清明上河图》般的盛景。
- 明代开始的生态转折:洪泽湖工程导致淮北水系“肠梗阻”,洪水、蝗灾、盐碱地连环爆发,农田产量断崖式下跌。
- 数据触目惊心:清代每年为维护漕运耗银近3000万两(占国库收入50%),而淮北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1两。

2. 经济退化:手工业文明的湮灭
- 纺织业的消亡:元代以前“户户机杼声”的淮北,因生态恶化导致棉花绝产,最终沦为“衣衫褴褛之地”。
- 盐业垄断的悲剧:清政府为控制盐税,将民间盐场定性为“私盐”,逼迫百万盐民沦为“枭匪”。

3. 文化沦陷:从“诗书传家”到“盗寇乐土”
- 科举断层:清代安徽学者中,安庆府24人、徽州府40人,而淮北三州竟无一人。
- 民风异化:慷慨侠义的淮北人逐渐被污名化为“啙窳偷生”(懒惰苟活)之徒,实则是生存环境恶化下的被迫选择。

---

三、振聋发聩的经典论断
> “河道变迁的根源是国家政治中心的转移。与首都的距离通常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政治地位和生态命运。”
> “在中国,‘抑商’与‘重农’实为风马牛不相及之事。国家权力‘重视’或‘抑制’的并不是行业,而是特定群体。”
> “治水的本质是治权。当水利变成水害,背后必定站着失控的权力。”

---

四、为什么你必须读这本书?
1. 破解“大局叙事”的谎言
书中用大量档案揭露:所谓“漕运大局”,实则是江南士绅集团与北方政治势力的利益合谋。每年400万石漕粮中,近半被各级官吏层层盘剥。

2. 照见当代社会的镜鉴
淮北的遭遇与当代“资源型城市衰落”“跨区域生态补偿”等问题惊人相似。书中警示:任何以“整体利益”为名的政策,若缺乏对“局部”的敬畏,终将埋下系统性危机的祸根。

3. 史学范式的突破
马俊亚创造性地将环境史、经济史、社会史熔于一炉。他通过“洪泽湖水位线”与“农民起义频率”的关联分析,证明生态承载力崩溃必然引发社会秩序崩解。

---

五、历史照进现实: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 警惕“牺牲逻辑”的复现:从淮北到三峡,从东北老工业基地到西部资源开发区,“局部牺牲论”从未消失。
- 重新定义“发展成本”:书中算了一笔生态账:明清对淮北的掠夺式开发,导致该地区GDP三百年累计损失相当于同期全国财政收入的12倍。
- 听见沉默者的声音:淮北农民在史料中被称为“愚氓”“刁民”,但本书让读者看到——他们不是历史的失败者,而是最早的环境难民。

---

参考资料
《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豆瓣内容简介
明清淮北为何从沃土变成瘠壤?-手机新浪网
马俊亚:明清以降淮北社会民性的衰变_澎湃新闻
南京大学马俊亚教授讲座预告
《被牺牲的“局部”》豆瓣原文摘录

(全文约2800字)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