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燕食记

人间烟火藏至味,百年沧桑烹小鲜——《燕食记》里的岭南史诗与舌尖上的家国情怀

一、以味窥世:一盅两件里的百年风云
葛亮的《燕食记》以“食”为经纬,编织出一幅跨越百年的岭南历史长卷。这部被誉为“中国三部曲”收官之作的长篇小说(豆瓣评分9.0),将同钦楼的莲蓉月饼化作时光胶囊,让读者在唇齿留香间品鉴辛亥革命以来的粤港沧桑。正如作家自述:“中国人的道理,都在这吃里头了”,书中明写粤菜传承,暗藏世道人心,通过荣贻生、陈五举师徒四代厨人的命运浮沉,揭开了大时代里小人物坚守与变革的生命史诗。

从太史第的鲍翅盛宴到市井茶楼的虾饺云吞,从香港大排档的镬气到上海弄堂的糖醋香,葛亮以米其林指南般的考究笔触,带我们穿行于岭南饮食地图。双蓉月饼的秘方传承如同《清明上河图》的饮食版,既见刀工火候的匠人精神,更藏家国情怀的密码——当陈五举为爱情打破师门规矩,在莲蓉中添入咸蛋黄时,那抹咸甜交织的滋味,恰似传统与现代的剧烈碰撞。

二、庖厨里的江湖:内容纲要与经典意象
上阙·岭南烟雨(1911-1949)
- 太史第风云:叶凤池从家厨成长为“粤点状元”,在军阀混战中守护饮食文脉,其独创的“水晶生煎”竟成政商斡旋的利器。
- 同钦楼传奇:孤儿荣贻生拜师学艺,将失传的“双蓉月饼”重现江湖,却在日军侵华时以糕点暗传情报。
- 十八行酒肆:香港沦陷期的“难民宴”,用边角料烹制的“乱世佛跳墙”,见证着平民的生存智慧。

下阙·香江明月(1950-2000)
- 月饼战争:陈五举改良传统配方引发师徒决裂,背后牵扯出上海本帮菜与粤菜的百年纠葛。
- 茶楼春秋:从陆羽茶室的“星期美点”到街头车仔面,饮食变迁映照香港经济腾飞的密码。
- 回归宴席:三代厨人联手复原“九大簋”,在鲍参翅肚里封存着离散与重聚的时代况味。

经典名句摘珍:
- “做菜如做人,火候到了,滋味自然来”
- “世道再乱,厨房的砧板总要稳当”
- “莲蓉要磨够九遍,少一遍都是对光阴的不敬”
- “广东人说的‘揾食’,揾的何止是饭食,是活法”

三、味蕾上的哲学:为何值得一品?
这部荣获多项文学大奖的作品,堪称饮食版的《百年孤独》。葛亮以人类学家的严谨考据,重现了岭南“九大簋”宴席规制、本帮菜“糟货八样”等非遗技艺,更借饮食之道叩问现代性困境——当机器生产的月饼标准化流水线,手工匠人的“掌心温度”是否终将成为绝响?

书中塑造的厨人群像,个个堪比金庸笔下的江湖侠客:叶凤池以菜刀挡子弹的豪气,陈五举为爱破戒的孤勇,戴凤行用糖醋排骨化解家族恩怨的智慧……这些在灶台前修炼的“扫地僧”,用锅铲书写着另类史诗。

四、食尽人间味,方知世事深
《燕食记》最动人处,在于将中国式的生存哲学炖进烟火气里。当战乱时期的厨子用发霉豆豉烹制“金玉满堂”,我们读懂“化腐朽为神奇”的东方智慧;看着上海姆妈用三丝春卷拴住游子心,方知“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深意。书中那个坚持手打莲蓉九十年的老师傅,何尝不是在用慢工细活对抗时代的仓促?

这部小说恰如一席流动的盛宴:前调是《舌尖上的中国》的诱人香气,中调藏着《红楼梦》的世情百态,尾韵则回荡着《活着》的生命咏叹。当合上最后一页,齿颊间仿佛仍留着莲蓉的绵密,而心头已泛起历史长河的余波。

---

参考资料
小说燕食记主题概括 - 起点中文网
葛亮《燕食记》:从饮食着眼,写近代岭南的聚散流徙-中国作家网
《燕食记》:品味文化与人性的美食长篇小说-手机搜狐网
《燕食记》:世事苍茫滋味绵长--理论评论--中国作家网
作家葛亮推出长篇新作《燕食记》一部“岭南梦华录” 落笔饮食描绘...
燕食记 | 四川大学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Copyright @ 2018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 18612002278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