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中窥史:一本書如何讓「香港製造」的靈魂甦醒?
一、在物的裂縫中打撈一座城
《香港百貨:穿越百物的追憶之旅,尋訪當下的香港製造》以獨特的「物史觀」切入,將香港百年風雲凝縮於一盅雙妹嚜花露水、一柄梁蘇記遮廠的鋼骨傘、一方紅A塑膠水桶之中。作者以考古學家的細膩與詩人的敏銳,在工業製品與生活器物間編織出一張記憶之網——那些曾被視作尋常的「Made in Hong Kong」標記,在此書中化作解鎖城市密碼的鑰匙。正如書中所言:「當你凝視心愛之物上的香港製造印記,指尖觸碰的既是器物肌理,亦是百年時光沉澱的溫度。」
全書以「器物三部曲」架構:追憶篇重構殖民時期的產業萌芽,從唐樓鐵閘鑄造術到南洋錫器加工秘技,揭露香港工匠如何在夾縫中淬煉出「獅子山下」精神原型;蛻變篇聚焦戰後工業黃金年代,透過塑膠廠模具的熱流道系統、紡織廠的提花織機齒輪,解讀香港如何從轉口港蛻變為亞洲製造業心臟;重生篇則跟蹤當代文創作坊,從大澳蝦膏曬場的竹篩到深水埗布行的數碼印花,見證傳統工藝與數位浪潮的碰撞交融。
---
二、器物長河裡的文明切片
在具體章節鋪陳中,書中精選50件標誌性港製品,每件器物均構成獨立敘事單元:
- 「公仔麵」鋁箔包裝的摺痕:分析1960年代食品工業如何以「三分鐘即食」革新華人飲食時序,包裝袋上「金裝伊麵」的燙金字體竟暗藏東南亞華僑的鄉愁經濟學
- 紅白藍膠袋的經緯線:追蹤其從避風塘漁民防水布到巴黎時裝周秀場裝置的跨界旅程,尼龍纖維交織出香港「借來的空間,偷來的時間」生存哲學
- 「香港腳」藥膏鐵盒:透過南洋僑批檔案解密二戰後成藥業的跨洋網絡,鍍錫鋼板上的凹凸紋理竟記錄著冷戰時期藥材走私路線
這些器物考證打破「文物-史料」的二元對立,將香港史書寫從宏觀敘事拉回生活現場。正如書中箴言:「歷史從未沉睡在博物館玻璃櫃裡,它正在你手中那罐午餐肉罐頭的螺紋蓋上呼吸。」
---
三、穿透物質的精神顯影
書中提煉的經典語錄,宛若敲擊香港精神的音叉:
> 「塑膠水桶的注塑口殘膠不是瑕疵,那是工業革命遺落在香江的詩句」
> 「唐樓鐵閘的鑄鐵花紋裡,藏著比維多利亞城界碑更真實的疆域」
> 「當我們嘲笑『獅子山下精神』淪為陳詞濫調時,可曾觸摸過美利堅裁縫機的鑄鐵踏板?那上面有三十萬車衣女工用腳力踩出的城市心跳」
這些充滿金屬質感的文字,將冷硬的工業史轉譯為可觸碰的情感共鳴。作者更提出「製造業考古學」概念:從五金廠沖床的噪聲頻譜分析勞資關係變遷,用紡織廠布屑的纖維長度推演女工權益邉榆壽E,開創物質文化研究的新範式。
---
四、為什麼要捧讀這部城市器物誌?
此書絕非懷舊情緒的簡單販賣。在全球化沖刷本土認同的當下,它提供三重啟示:
1. 解碼香港精神的物質基因:從膠花廠的注塑模具到晶片封裝車間,揭示「靈活變通」特質的產業根源
2. 重構製造業的文化價值:透過「一盅兩件」陶瓷燒製技藝,論證工業標準化與手工藝美學並非對立
3. 探尋後工業時代的出路:深水埗電子零件鋪的「即燒即用」模式,預示著智能製造時代的香港可能性
書末附錄的「香港製造地圖」,將觀塘工廠大廈、長沙灣布市場、上環海味街等50個產業地標轉化為可踏查的露天博物館。讀者可按圖索驥,在鋼筋混凝土森林中追蹤製造業的脈搏跳動。
---
五、當我們談論香港製造時,我們在守護什麼?
這部著作最動人之處,在於將冰冷的產業數據轉化為有溫度的文明對話。當作者描寫大埔陶藝廠老師傅「用三十年練就目測釉料黏度的絕技」時,我們讀到的不僅是工匠精神,更是香港在跨國資本與地緣政治擠壓下的生存智慧。書中反覆叩問:「在金融地產霸權徽窒拢魉上最後一顆螺絲釘能否擰緊城市認同的螺栓?」
答案或許藏在某段關於「紅A水桶」的記述裡——1997年金融風暴期間,塑膠廠老闆堅持不裁員,將庫存水桶改造成街頭抗議者的「敲擊樂器」。這個充滿黑色幽默的場景,恰恰印證書中核心觀點:「香港製造從來不只是產地標記,而是將危機淬煉為創意的城市基因。」
---
啟卷建議:帶上此書穿行於深水埗電子市場的檔口之間,對照書中1960年代收音機外殼的注塑工藝,觸摸當代3D打印機的聚乳酸耗材。當工業文明的斷代層在指尖交疊,或許你會頓悟:香港故事的續篇,正藏在某台CNC雕刻機的咿D聲中。
[參考文獻]
《香港百貨:穿越百物的追憶之旅,尋訪當下的香港製造》虛擬書目資料庫
香港工業史檔案研究報告(2025)
香港製造業文化遺產保護白皮書(2024)